清明节在每年的 4 月 5 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作为节气,“清明”由来已久,大约起源于周代,有文献明确记载的是在汉代。古人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所以叫做“清明”。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清明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是春耕时节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农谚“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晰地道出了清明时节指导农耕的重要意义。定安的农事季节来得早,眼下已是万物葱茏,在清明前后,许多农作物已经在收获了。
由于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黄河流域的气象环境来决定的,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方的气候环境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运用起来只能是作为参考,不可能达到科学鉴别的程度。如在海南,自古就有“四时皆似夏,一雨即成秋”的现象,因此,“清明”作为农事节气的影响逐渐隐匿。但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包括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
清明扫墓,追祭先祖,由来已久,并相沿成习。我国人民有“饮水思源,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据《人杰地灵话定安》一书中介绍,定安人对清明扫墓十分重视,尤其是南部地区,家家户户都各扫自家的墓。有些姓氏还组团扫入琼始祖墓,以寄托哀思,不忘根蒂。在拜祭祖坟时,将土高高地堆在坟顶上,并在坟顶放“十”字样的白纸。并将碑记用红漆填起来,显得格外耀目。除摆设丰盛的祭品外,有人还对子孙后代讲述祖辈生前嘉言懿行或辛酸的生活,教育子孙后代,不忘祖德,继承祖业,荣宗耀祖。定安北部的一些村庄,一般不在清明扫墓,而是在冬至那天扫墓,这是因为来自大陆各地的民风习俗在这里互相渗透,可谓五方相杂,互融共通。
踏青是清明扫墓的伴生活动,由来已久。清明时逢阳春时节,春光明媚,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带着酒菜野餐涌向郊野,投向大自然。之前还在坟前沉痛追思先人,此刻能够美食一顿,真可谓哀往乐回。
荡秋千是清明节古老的游乐民俗之一,杜甫的《清明》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正道出了清明时节民间荡秋千的普遍。
孩子们最喜欢的大概就是放风筝了,唐代高骈的“夜静弦音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就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夜间放风筝情景。
拔河在古代称为牵钩,也是清明的一项节俗活动,唐代张说的“今岁好施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往,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楼。”再现了当时拔河之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