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那时,家道贫寒,兄弟姐妹较多,饱一顿,饿一顿,粗盐搅饭,地瓜丝煮粥,大锅饭……那都是家常便饭。早年医术不高,爷爷在病中逝世了,整个家庭的负担全落在奶奶一个人身上,日子更为艰辛。
父亲属家中老幺,调皮捣蛋。爷爷走的时候,父亲才十三岁,懵懵懂懂的少年,是个倔脾气,从来说一不二。爷爷在的时候,他没少挨爷爷的鞭子。爷爷走了,奶奶的担子更重了,想着的都是怎么别让自己的孩子饿着,哪还有时间来看管孩子,更多的时间都花在种田上了。升初中后,爸爸跟着校里的“小混混”,东窜西窜,没少让奶奶操心。那时,父亲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两块钱,在校的生活很拮据。有一回,生活费少给了五毛,这生活更该节俭了,初二的“小混混”拉着父亲,把隔壁班的一个男孩给欺负了,学校让奶奶把父亲领了回来,歇了段时间才返校。这事,父亲没少挨家里长辈的批评,父亲的调皮捣蛋才收敛些,兴许父亲是知道错了。初二的下半年,家里实在担不起父亲的学费以及生活费,便辍了学,在家干活,闲情时便结伙东窜窜西窜窜。
父亲从小就很机灵,学东西,一点就通。随着时间的流逝,起初,父亲和几个朋友在镇上开了一个画像馆,专门帮需要的人画人头像。没过多久,便又跟村里的其他人做起了“洗金”的手工活,听奶奶说那会儿父亲挣了些钱,给家里买了部彩色电视机,是当时村里第一部彩色电视机。
一买回来拖拉机、摩托车,父亲首要做的事就是先拆了外壳,看车的内部结构,重组起来再用,父亲说:“先知道车的内部结构,等车坏了,也能够自己维修”。“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用在父亲身上最恰当不过的了,家里的东西坏了能修好的,几乎都是父亲的活儿。
父亲是个特别细心、耐心、好强的人。年轻时的父亲什么事都想尝试,开过画像馆,“洗金子”,跑到利国农场工作、当油漆匠、木匠……只要是父亲感兴趣的活儿,都尝了个遍。
在从事餐饮工作以后,父亲常常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句话挂在嘴边。父亲觉得在餐饮上用的调料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与众不同。果真,父亲制作出的菜肴博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生意便好了起来。父亲总对我们说“做每件事都要精益求精,要做就做到最好,要不就不做”,这就是父亲的个性。父亲一直都是我最崇拜的人。
父亲,不懂得怎么表达爱。我们极少吃到父亲炒的菜,哪怕看见父亲炒菜,他也总会说“要吃,自己炒去!”一回,父亲炒茄子,吃饭后,我去厨房吃饭,还有剩菜,便吃了几口,父亲下厨有两下子,味道好极了,只有母亲外出了,我们才会吃上父亲做的饭菜,那是一种奢侈,我们却钟于这种奢望,巴不得母亲常外出,探亲戚……
在对待我们子女的教育上,父亲的教育风格是“打训”,先打再说道理。记忆中,那时我才上四年级,跟个男孩子一般,性格像父亲,倔得很,一款“椰子窟”发型,穿着人字拖。正夏,背心搭中裤衩,和弟弟、表哥,还有邻居家的小孩,在门前的一堆沙石边玩,旁边停放了辆东风车,我们三两成群的在玩数数捉人,弟弟图个近,躲在沙石堆边,我报数一完,准备捉人,没待我走远,弟弟一个劲的跑,不小心重重的摔了一跤,弟弟手上划了一道口子,血直流。父亲知道这事后,先狠狠的给我抽了两巴掌,再拿藤条给小腿印上了两条血迹,还不准吃晚饭,并数落我的不是。成长道路上,我没少挨父亲的鞭子,每次挨父亲的揍时,父亲嘴里准溜出“别学我,我当年可没少挨爷爷的鞭子,要听话些,别老是给我捅漏子!”父亲的爱,都体现在他的“打训”教育风格上了,或许别人很不理解这样的父亲,可是我却感谢我的父亲,给我这种“打训”式的爱,让我在生活中少了份矫情,多了份坦然,让我在为人处事上少了份鲁莽,多了份稳重。
家里决策每件事,是一件有趣的事。全家总会开“动员会”,“一传十,十传百”的传达方式,我们总会和父亲参谋。
生活中,父亲总是“精益求精”,雷电式的脾气,给亲情中添加了“绚丽”的色彩,渗透出了一种微妙的呵护,同时也演绎了一种别样的爱。“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的一切,换你岁月长留……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词,触动心弦。岁月沧桑,留下的是满满的呵护,洋溢的爱,用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父亲,您辛苦了!愿您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