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8:“最美定安”参赛作品
总第199期 >
2014-11-20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遥远的江湖客
刊发日期:2014-11-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白玉蟾与文笔峰
(上接197期八版)
举行国醮那天,玉隆万寿宫观者如堵,水泄不通,而白玉蟾神风道骨,博得世人的惊叹之声。由此,白玉蟾的名字,便与西山万寿宫紧紧连在一起,天下闻名了。
西山国醮结束,使者又来请求白玉蟾到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
让人惊奇的是,在九宫山举行国醮的这天,天上出现了神龙。祥瑞之现,马上惊动了皇帝,宁宗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召见白玉蟾。
当年,李白玉科举入仕被堵,只好走终南捷径,到长安城外的终南山做了道士,道长见他满腹经世之道,便到玄宗皇帝美言推荐。于是皇帝一旨诏下,自诩“谪仙子”的李白竟也没有推辞掩饰,欣然进入长宫城,与皇帝对酒当歌了。
白玉蟾也是“谪仙子“。他曾多次自称为神宵府的雷霆大吏,写诗说道:“谪君尘世意徘徊,炼尽金丹待鹤来。归去神霄朝玉帝,依前命我掌风雷。”
然而,李白是李白,白玉蟾是白玉蟾。李白为追求人生富贵,一生总在痛苦与彷徨中摇摆不定。而在白玉蟾的眼里,富贵于他有如浮云,更不会为这些无聊的东西委身抑志,取媚权贵。他多年梦绕仙道,学得真法,就是渴望的有朝一天能重回天上,朝拜玉帝。玉帝,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于是面对皇帝的征召,他做了一件自觉平常,而世人却极度不解的事情——逃跑。
唐宋以来,多少道家名流,无不以被皇帝召见为荣。习惯漂泊江湖,以天地为家的白玉蟾,不留一痕,逃避召见,足见其内心的清高孤傲。或许,在他看来,替国主持国醮,不过是尽道家本份之事,皇帝见或不见,都是无关紧要之事。
最重要的是,在茫然的天地里,能寻到他曾从天上来到人间的路,从而羽化登仙,回归仙界。
事实上,白玉蟾成仙何其难,而他舍弃俗世也是一件多么艰难之事。
他替南宋举行国醮时,天上出现的祥瑞神龙,仍然无法阻挡这个孱弱而自傲的王朝衰落滑底。从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到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南宋王朝如病人染疾,不见好转。而此时,西北蒙古国却迅速崛起,对中原虎视眈眈。国有外患,内有政敌掐架不已,整个王朝乱成一锅粥。
“梦魂归碧落,泪眼看红尘”。白玉蟾想乘风欲去,却又不忍看奄奄一息的大宋王朝。多年以来,他以为他了却了尘缘之事,而没想到,当天下有危之时,他还是不忍冷眼旁观的江湖客。在这一刻,他发现遥远的儒家入世之念,有如深埋心底的火种,瞬间燃烧爆发开来。
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夏天。
这一年,之前拒绝皇帝召见的白玉蟾,又做了一件让世人傻愣的一件事。他来到临安城,带着奏折,准备呈交给皇帝,好好地跟皇帝谈一谈。
他想谈的当然不是求道仙事,而是言国之兵事。
他在《日用记》里,曾这样评价自己:“喜谈兵而不喜博弈,喜纵横家而不喜猜博。”所以,只要皇帝能够接见他,他自信有真言灼见,奉献给国家。
然而,当白玉蟾伏在宫门,呈书请求面谏时,只见一个宫吏来到他面前,将他的书信收下,不客气地将他打发走了。然后,就再也没有下文了。史称,伏阙言天下事而沮不得达”。
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皇帝召他时,他跑掉了。等到他想见面时,皇帝却拒而不见。
白玉蟾真想不通。
白玉蟾想不通,但旁人却都看得很清。在皇帝看来,你白玉蟾不过是个山野道人,坐而论道,扯淡鬼神,尚且可以,而治国论兵,怎么轮得上你发言呢?
当年,汉朝孝文帝刘恒召贾谊进宫,自诩才满腹的贾谊以为会得到皇帝的赏识,替国效力。结果,君臣俩人在宣室见面,谈了一晚的生死鬼神之事。
白玉蟾自认为能言天下事,可南宋宁宗皇帝却认为你只配谈生论死,这跟刘恒对贾谊之见,又有什么分别呢?
白玉蟾抑郁难制,不得开心颜。他来到了街上,进了一家酒馆,自斟自饮,痛苦无言。酒醉之后,他到街上又蹦又唱,犹若疯子。有人报案,捕快很快就来了,把他抓起,过了一夜才把他放走。
第二天,白玉蟾重新走上了临安大街。
万古长青的阳光,灿烂地铺在他的身上,他昂头望天,精神恍惚。他终于明白,他曾无比热恋的这个红尘,似乎已视他为无物。既然这样,我是不是可以该诀别江湖,乘风归去,回到我梦想最初的地方去了?
四
时间与光阴深深地驻足在了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
秋风吹起,卷起千层凉。白玉蟾北驻中原,南望故乡,任秋天吹刮他沧桑容颜。这个秋天,从未如此漫长寂寞,彷徨与痛苦。终于,在一个空寂凄凉的夜晚,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回家。
人生如叶被风卷,终有尘埃落定时。这个自称“奇男子”,“闲情人”,“江湖客”,“谪仙子”的浊世佳公子,继承南宗四祖陈楠衣钵的道家大师,在生命的末梢岁月里,只有一个深沉而急迫的愿望——我要回家。
白玉蟾渴望修道成仙,然而他遍访大宋半壁江山,却没有寻到可让他登仙之石。他渴望于国家危难之时,仗义执言,却被一扇冰冷的宫门拒于千里之外。难道他这个多情而热血的南蛮之子,留给世上的仅是江湖坎坷求道的故事,才华喷涌洋溢的书画诗词?
不,我还有更美丽绝妙的童话需要谱写。纷坛中原已无望,或许故乡海南会给他留下一座登天之山。
这一年,白玉蟾诀别中原,悄无声息的渡海回琼。他这一举动,给北方留下了太多的想象与迷惑。于是,有人说他于盱江解化,有人又说在蜀陇之地看到他出没的影子。结果是,没人真正知道他的去处。
世人哪里知道,因为一片海,彻底地隔绝了白玉蟾与中原的音讯;又因为一座山,却永远记载了白玉蟾的仙居去处。隔断他和中原联系的,是琼州海峡;永记载他落脚的却是他眼前的这座山——李家岭(明朝时改名文笔峰)。
在琼州府境内的南渡江中下游,有两座山染上了神仙的色彩。一座是南渡江北岸的旧州岭,一座是南渡江南岸的李家岭。传说,有一位仙人挑着一担仙土准备送到王母娘娘的蟠桃园,路经定安境内时,歇脚饮酒赏景,一筐土放在自己的脚下,另一筐土放在旧州,不知不觉仙人就喝醉睡着了,这一睡就睡了很久很久,睡化成了仙人石,两担土变成了两座山。
神仙的事情,求仙人最感兴趣。白玉蟾沿江而下,看过旧州岭,又跨江到来了李家岭面前。如果拿李家岭跟白玉蟾曾遍访的名山相比,它只能算是一座小山包。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白玉蟾的眼里,李家岭却是一座富有灵气的仙居好佳所。
李家岭四周为红色火成岩,山上岩石却呈灰黑色。红色象征火,黑色象征水,如此,李家岭便形成了火下水上的格局。在《易经》里,水的卦象为坎,火对应离卦。坎上离下,成了既济卦相。而这封象,亦是道家丹法精气神融会流的象征。
一座名不经传的小山,竟如此神奇地显应着南宗的内丹修练之法,这的确让白玉蟾感到兴奋。
白玉蟾攀山而上,竟看到山顶有一处平石,有如默诵之垫。人立于石上,居高临下,眺望四方,风暖不寒,山水田野尽在眼里。这时,他不禁诗情爆发,吟诵成篇,留下了一这首著名的《酹江月》:
因看斗柄,运周天,顿悟神仙妙诀。一点真阳,生坎位,点却离宫之缺。造物无声,水中起火,妙在虚危穴。今天冬至,梅花依旧凝雪。先圣此日闭关,不通来往,皆为群生设。物物含生育,意正在,子初亥末。自古乾坤,这些离坎,日日无休歇。如今识破,金乌飞入蟾窟。
海南岛气候长年温暖,所以李家岭无论是清晨或是暮合之时,山下暖气都上腾不止,山上冷气而顺山石下滑,有如阴阳交合,生生不息,日日无休歇,正合了离坎既封济之卦,又恰好被白玉蟾识破。
于是,他决定于此地闭关,与世人绝了来往。
一个仙人和一座神山的结合,犹如俗世里的男欢女爱。一个倾一生之力,天下碰撞;一个任风吹雨打,默守千年。白玉蟾访遍天下名山,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却发现,那山却在南渡江畔静候着他。
白玉蟾没有辜负李家岭,李家岭也没有辜负白玉蟾,她以一块坚韧的石头,记载了白玉蟾如童话的飞天传说:
这天夜里,月朦星暗。半夜,天气骤变,电闪雷鸣,巨大的雷声从山顶落下,直扑山脚下的村庄。接着,一道闪电从天空劈下,照亮了半边天空,一个若似人影的东西,从李家岭的山顶平石上,一跃登天,驾风而去。
第二天,雨过天晴。受一夜雷鸣惊扰的人们,攀山看个究竟,他们看到了山顶平石上,留下两个巨大的脚印,这才恍悟:闭关于此山的那个老人家,飞天走了。
原来,自称“海琼子”白玉蟾他真正的故乡,是在故乡之上。
今天,当我们走在文笔峰的山道,沐浴着和煦的风儿,呼吸着清爽的空气,于山顶平石伫立,昂望长天,眺望四野,都会深切地发现,无论我们多么用力,都无法抹去白玉蟾萦绕我们身边的味道。
这是一种传说的味道。这种仿若童年天真无暇之气,有若坚贞女子的文笔峰默默替他坚守,我们却享用了近八百年。将来,我们以及我们的子子孙孙,都将在这里,继续享受这种生命的觉悟与净化过程!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