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3:综合
总第192期 >
2014-09-25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在时光的深处
刊发日期:2014-09-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读王姹《只为途中与你相遇》
《只为途中与你相遇》封面。
看过王姹的散文集《定安娘子》和这集《只为途中与你相遇》,她的散文,留给我的印象总体是这样的:一不大开大阖,二不白银泻地,三不被思想捆绑,四不被浮虚冲淡。恰恰像她家乡南丽湖的一汪清水,波澜不兴,一股静气弥漫始终,加上题材大多是古物、旧影和滞留于时间后面的情感,让读者恍然之间能看见时光深处的物、人、事,甚至轻易能触碰到时光深处的太息。
王姹的散文不往宽泛里写,多年不离不弃地行走在她故乡定安的街头巷尾,听俚声俗音,与乡人谈说,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最后收于笔端,书一本一本地印行。她像一只向晚的渔舟,每每黄昏归渡,鱼篓里满满水物也好,三三两两也好,总是收获经年。这样的方式,于生活于写作,都是王姹所怡然乐意的,也是别人所艳羡不已的。
文学也有命运,热门的作品,容易被关注。王姹所写,不是热门的文字,更不是叫嚣的题材。所以,王姹只能在途中,并且只能在途中与你相遇。如果不细读王姹的文字,总会不负责任地把她划归小女子散文。小女子的标签,是极其害人的,燕子呢喃,感柳伤花,针头线脑,家长里短,泼妇骂街,甚至无病呻吟,可都划入小女子散文的想象里。但是,读王姹的散文,有女子,但丝毫没有小,相反,那笼罩其上的美,那氤氲遍纸的韵,那九折一弯的情,男作家是无法抵达的。古城骑楼,微雨街巷,庭院深深,风尘旧事,前世人面,原野桑烟,哪一处都像古典剧里的背景,笔触是低回多姿的。在《骑楼烟雨》中,我看到定安古城日渐老去的背影,看见湿漉漉的街道和缓缓而过的行人,更看到一种永远也不会繁华的落寞。可以感受到,作者个人与这座古城的情感纠结,似乎是没完没了的,乃至长过一生。一处地方如果对一个人已经情深刻骨,那么他(她)是难逃伤感的,当然,这时的伤感无疑也是一种美的历程和表达,那就是他(她)从这个地方一转身,便能惊鸿一瞥到自己的年华和故事,同时交织着缕缕人间烟火。定安古城,只是王姹笔下众多地方中的一个,却最能吟咏出她的心性,她对这个古城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过往的美好不是唯一的,寥落也可以像夕阳一样令人眼热。我相信,这个古城,无论是飘渺的,还是静默的,它都站立而成为了王姹散文的地标,凝固而成为了王姹散文中故乡的情怀。散文最难写的是情怀,情怀又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容易滥溢,可贵的是王姹凭借她中文专业的文字训练,一直很小心地把这样的情怀拢箍在安静的闸门内。
王姹的另一种面孔的散文,与沉静的岁月抒写不同,撇开轻轻的婉约的探寻,远距离眺望时光,生活现场感比较强,有时亦是十分的轻松,像听泉水跳跃,像画一幅秋天的水彩,明快多过凝重。其实,如果不要停留于王姹分量比较重的定安风物情怀方面的文字,而一路徜徉走来,折入她构建的另一道文字走廊,是完全可以看到她另具气质和情感的散文的。比如《摇到外婆桥》,她的写法颇使我感到意外,里面没有桥,没有摇,只有外婆。我原以为写的是外婆家的村景、小河、摇船,唯美的影像晃动而过,留下乡村浪漫的水生活,一读,错了,全是素笔的农村妇女“外婆”的故事。“外婆在冬日的暖阳下,挑着满满一担翠绿的番薯叶,身姿婀娜地走在那条窄窄的田埂上……”这段文字,几乎复活了那个已经作古的外婆,外婆的前世今生也从这里推向纸面,外婆的遭遇、命运和气息串联在一个个细节上被娓娓道来。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不在文字,在题目和结构。这是一个很诗意很童年的题目,让人一看就刹那时光回流,内心橘黄一片,通向外婆家的那条熟悉的土路浮现眼前。结构也很舒展,一个段落有一个段落的相对独立的语境,衔接开来就是全息的外婆。王姹的散文写作,在这里体现出了她的成熟和聪明,已经从古典的定安叙述,和在时光的深处且行且留下缕缕淡定。
我不能说太多王姹散文的好话,毕竟文字生涯是最自我的生活,写得灿烂也好,散淡也好,都是个人的风格。
2014/6/11
王卓森
男,作家,籍贯临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村庄的私语》,合著《海南青年作家三人选》,长篇史歌《文澜颂》等。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