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迎战“海鸥”重建总第191期 >2014-09-18编印

台风小知识
刊发日期:2014-09-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台风眼
台风眼
  9月15日晚开始,文昌市翁田镇下了一整夜的风雨,到16日清晨6时许,即在台风距离海南岛约80公里时,翁田镇的风雨突然“示弱”,气温也开始缓慢回升。9时许,省气象台发布台风“海鸥”翁田镇沿海登陆的信息,但翁田镇却风平浪静,还有隐隐的日光透过厚厚的云层,温柔地洒在红土地上。这样的“怪现象”一直持续到中午11时,省气象台发布台风“海鸥”离开翁田镇去往琼州海峡方向信息,翁田镇人民以为台风影响已经结束,放松警惕准备离开安置点回家查看灾情时,大雨忽然倾盆而下,狂风也随之而来。整个翁田镇再次呈现可怕的景象——树木被折断甚至拔起横在道路中间,停靠在路边的车辆被吹得七横八竖,积水漫过村道街巷浸过人们的脚踝。
  据专家介绍,这种现象属于“台风眼”,台风眼是位于台风中心少云、微风、大浪的区域,通常在台风中心平均直径约为40公里的圆面积内。台风眼为中心气压最低之处,由于台风眼外围的空气旋转严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不易进入到台风的中心区内,因此台风眼区就像由云墙包围的孤立的管子。它里面的空气几乎是不旋转的,风很微弱。台风眼其外侧100千米左右的地区是狂风暴雨区。
  台风眼形状大部分呈圆形、椭圆形、卵形、开口眼和多边形等五种,其平均直径约为45公里左右,最小的为 10-20公里,大的可达100-150公里,在此区域内天上仅有薄云,能见天日或星斗,约二、三十分钟后,狂风暴雨又会再度出现。
  据了解,台风眼是确定台风登陆点的关键。台风登陆后通常需要过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做出判断,需要将各项数据传回气象部门,对其高峰和低峰值进行分析后,才能确定台风是否已登陆。
  台风眼成因
  台风在水蒸气结成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空间而连续降雨,在台风降雨中心由于水蒸气难进入补充而成为无雨区,无雨区由空中补充的水蒸气又要补充周围水蒸气结成水时体积缩小的空间而成为无雨区,即是人们所说的台风眼。
  台风眼特征
  1、眼区通常呈圆形,也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形状,当热带气旋发展初期,眼区形状一般不规则,范围也较大;而热带气旋强烈发展时,眼区范围缩小呈圆形,并呈轴对称分布。
  2、眼区基本上是晴空少云区,只在低层有少量层积云。眼区中心的气压最低,风速也很小,为微风或静风。而眼壁附近,风速急剧增大,达到极大值。
  在台风眼中,常出现许多鸟群,有时随着台风的移动而飞到很远的地方。
  3、台风眼持续时间并不会太长,约一两个小时。  
    台风眼区分类
  1、封闭眼区:封闭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单层结构且间断角度小于90°的眼区。结合外围眼壁的情况,封闭眼区可进一步分为圆形眼、类圆眼及多边形眼三个子类。
  2、圆形眼区:圆形眼区呈圆形,眼壁边缘光滑,无明显的直线或折角部分。该类眼区出现时,其外围眼壁可呈对称环形、逗点状等多种形态。分析发现,该结构存续时间多大于12h,是一种较稳定结构。
  3、类圆眼区:类圆眼区呈椭圆形或卵形,眼壁边缘较为光滑,无明显的直线或折角部分。类圆眼区形态的存在时间一般小于8h。该结构稳定性较差,多数情况下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出现。
  4、多边形眼区:多边形眼区形态不规则,眼壁边缘粗糙,存在折角和直线部分。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多边形眼区内部可出现明显的对流区域,眼壁边缘有时呈锯齿状;部分眼区上空有卷云覆盖,须借助微波遥感资料识别。
  5、开放眼区:开放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单层结构、间断角度大于90°但小于180°的眼区。开放眼区出现时,台风结构组织性较差,强度一般较弱。在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部分个例有明显的云卷风眼(Banding Eye)形成,眼区附近有螺旋云带旋卷,但其外围没有厚实且有组织的眼壁,有时环流旋卷可达一圈以上。
  6、同心眼区:同心眼区是外围眼壁为双层或多层同心嵌套结构、单层眼壁间断角度小于180°且不存在两层或多层间断角度同时大于90°情况的眼区。在红外与可见光云图中,同心眼区出现时台风多具有高度对称性特征,眼壁间区域往往也是天气相对平静的区域。
  台风眼形态联系
  对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表明,大多数台风的眼区会出现多种形态交替出现的现象;同时,各形态间的交替往往与台风的发展变化有良好的关联性:
  1、一般而言,当热带气旋强度较高时,眼区无云或少云覆盖,眼区形态以圆形为主,外围的眼壁高度发展、结构对称;
  2、强度较弱时,眼区界限模糊,可能被高而厚的对流云盖遮蔽,云盖下的眼区往往呈多边形;
  3、对于更弱或消散中的台风,眼区多因眼壁结构不完整而呈现开放的状态;
  4、无眼区特征通常则意味着气旋形成不久或即将消失,强度十分有限。
  由于维持时间相对有限,类圆形和同心结构被视作过渡性的眼区形态,其出现多与明显的强度、路径等变化相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