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苑总第180期 >2014-07-03编印

漫谈楹联格律
刊发日期:2014-07-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对联”,又称“楹联”,每逢喜庆佳节,婚礼庆典,商场开业,盛大节日,人们都会习惯于贴上几副对联,以增加节日的喜悦气氛,同时,以示主人的高雅之举,这种习俗已蔚然成风,然而,对联的起源,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众说纷纭。现在一般认为对联萌芽于先秦两汉,成熟始于五代,由律诗的腹联对仗而成,明清达到鼎盛。
  诗有“格律”,联有“联律”。对联,顾名思义,简单地讲,对,就是上下两联之间的词性要相同、平仄(长短声)要相对,联,就是上下两联的内容,必须环绕一个中心主题思想而相连。对联,其实是由一组字数相等,内容统一,平仄协调,上下联相互作用的对偶语句,是荟萃汉语语言精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体裁,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领风骚。对联的种类颇多,大体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行业联,居家联、挽联,杂题联等,对联主要体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字数相等,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特长联的句数也应相等。节奏相同,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二、声调、平仄交错,即上下两联的音调必须相反。三、词类相当,(同一类词对同一类词)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如天文、地理、时令、人物、植物、方位、数字、颜色等都要相对,例:清代作者曹雪芹所写的一副对联就对得十分工整,联云:高山流水诗千首;明月秋风酒一船。四、结构相应,上下两联须有语法完全相同的结构,句法相似,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五、内容相关,上下两联互相作用共同表达一个相应的,互相衬托的中心内容,彼此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清代蒲松龄落第后写的一副自勉联,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上联典出《史记·项羽本纪》,下联典出《史记·勾践世家》。说的是越王勾践为吴所败,为了报仇,他卧睡于薪束,悬苦胆于坐侧,饮食尝之,以此激励斗志,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而蒲松龄落第后,写就此联励志自勉。此联属于长联,从立意、内容结构、平仄交错、对仗工整都属于上乘之作。六、按“联律通则”规定,上联末字应以仄声结尾,下联则以平声收尾,特别要注意的是,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这已形成定律,只要“偶数”字位置平仄对应,而“奇数”字位置不作严格要求;但句法,既要讲究平仄重音韵,也要以意为句,不宜以音害句。其次,忌不规则重复用同一字。诚然,也要考虑内容贴切,具体地讲,要切时,切地,切人,不可乱套,或滥用词语修辞,其结果适得其反,倒成了画虎类狗,不伦不类。因为对联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一是普及到家喻户晓的一种传统文化,要尽可能做到一般人都能读懂。
  此外,对联的句子排列,有一定的讲究,传统作法是,古代一副对联不论字数多少一律不加标点,这种作法已形成定式和习惯,但由于社会不断地进步,这种定式和习惯也有所改变,现代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长联也加上标点,而且上下联标点必须一致;门联一般情况应加横批,横批应横写,习惯于四个字,别看字数少,但意义和作用却不小,是概括此联内容,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语汇贫乏或不求甚解,浮光掠影是很难撰出符合“联律”的好对联的。
  对联被视为中国传统的瑰宝,堪称中华汉语语言传统文化智慧的花朵,千百年来,民间喜闻乐见,具有登峰造极的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功能,并逐渐被千家万户所喜爱,然而常见街头店铺、宾馆张贴之楹联不少,已经达到凡门必张贴的地步,但真正符合“联律”的却寥寥无几,多为词旨浅末之作,这是对楹联的一种无知;从上面所举的两副对联看,古人所撰对联并未比现代人逊色,相反,我们后人,要向古人学习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的好学风,让对联这朵艳丽奇葩,装点九州山河锦绣,独秀于文江学海,使之绽放得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