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镇林下蘑菇种植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
林镇蘑菇种植试点成功,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叶彦彤 摄
听说过林下养鸡鸭、林下种花卉,但是林下种蘑菇倒是一件新鲜事。翰林镇翰林村委会石山二队的一块占地面积约3亩的橡胶林地里搭建起了4个大棚,往里一看,一排排菌棒整齐摆放,有黑木耳、姬菇和平菇三个品种,菌棒上一朵朵蘑菇长势旺盛,旁边的仓库中,刚采摘的蘑菇装箱待发。
4月15日,记者在翰林镇采访时了解到,在橡胶等热带作物价格相对低迷的情况下,翰林镇党委书记周传泽亲自带头引进蘑菇种植,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也是翰林镇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具体表现。
谋富创富:引进蘑菇种植应对传统农业低迷市场
翰林镇的蘑菇种植还要从去年8月份说起。2013年8月,周传泽到北京实地考察学习,在魏善庄镇食用菌种植基地,考察团成员了解到食用菌具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青睐等优势,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当时,周传泽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何不将蘑菇引进到翰林镇种植?
起初,大家对他提出的想法感到吃惊。目前,全省尚无一家规模化蘑菇种植基地,省内90%的食用菌均来自内陆。蘑菇适应在海南生长吗?蘑菇在省内市场前景如何?以传统橡胶、槟榔农业种植的农民能够接受蘑菇这一新品种吗?这些问题都在考察团成员的心里打上问号。
周传泽告诉记者,当时提出的这个设想并不是没有依据,他说,首先,传统农业如橡胶、槟榔的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低迷状况甚至发展受阻,引进新型的农作物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是十分有必要的。蘑菇种植比翰林镇传统农业的种植具有风险小、成本低等优势;其次,翰林镇有着天然优势资源,如常年气候湿润,适合蘑菇生长,椰子壳、木屑等育菌肥料充足,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目前全省尚无一家规模化蘑菇生产基地,但是蘑菇在省内销售却供不应求,说明蘑菇种植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
周传泽分析得头头是道,后来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大胆创新:利用有限资源发展林下蘑菇种植
据了解,蘑菇营养丰富,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多糖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保健食品。经常食用蘑菇能很好地促进人体对其他食物营养的吸收,因此备受人们喜爱,市场需求量较大。
翰林镇现有橡胶林地面积1.6万亩,林下空间大,空气湿度较大,非常适宜姬菇、平菇等食用菌的生长,橡胶林下空间具有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平菇栽培相对比较容易操作、适应性强、生产周期短,而且栽培原料来源广泛、生产成本低、产量高等优势。
翰林镇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建起食用菌大棚培育蘑菇,邀请北京食用菌种植基地专业技术人员负责蘑菇种植。
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4间温室大棚的蘑菇示范种植基地就建好了。
“温室大棚蘑菇试种成功,目前已陆续上市。第一批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共有3万多斤,今年2月份已经全部售完。”周传泽高兴地说。
“我们的大棚若按亩计算,可以排放18000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以采摘6-8次,可产6斤,每亩大棚估计年产平菇10.8万斤。以市场价每斤4元左右来算,可带来近40万元收入。”来自湖南的技术员龚新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介绍,翰林蘑菇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营。翰林镇良星村委会丰岭村的唐金海看到种植蘑菇的效益后,从槟榔加工行业改行加入合作社种植蘑菇,收入翻了番。
周传泽表示,政府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农民负责管理经营,赚到的钱都塞到农民腰包里,让农民富裕起来,这是翰林镇引进蘑菇种植的目的,也是翰林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举措。
发展蓝图:拓宽蘑菇销路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来自北京的蘑菇生产基地投资商张总说,翰林镇蘑菇利用林下种植的方式与传统的厂房种植相比,具有降低培育设备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量等优势,此外,翰林镇土地环境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社会治安环境好,非常适合投资生产,他对翰林镇蘑菇生产前景十分看好。
由于目前翰林镇蘑菇还处于试种阶段,每天的蘑菇产量上达不到收购商组车上门收购的要求,采摘的蘑菇都是由种植户自己运到海口、琼海销售。
“翰林镇蘑菇种植要想真正成功,一定要先打开省内周边市县市场。”周传泽说,翰林镇蘑菇种植基地是全省唯一一家规模化的林下蘑菇种植基地,生产出来的食用菌可以满足周边市县市场需求,目前的关键就在于打开销路,拓宽销售渠道。
为了扩宽翰林镇蘑菇销售渠道,翰林镇准备积极争取政策扶持资金,建立冷库和烘干房,最大限度保鲜平菇、姬菇和制作干黑木耳,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新增3个生产基地用于蘑菇培育,提高产量,降低运输成本费用;与商家积极合作,将产品搬进超市售卖,通过促销手段,进一步扩大知名度等。
“温室大棚蘑菇试种成功以后,我们准备明年在翰林镇的6个村委会进行示范扩种,并把周围翰林、岭口等地的百姓集中起来,一起搞蘑菇种植,形成一条产业链,把项目做大后,在翰林建立收购点,让村民们共同走上致富路。”周传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