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版总第11期 >2011-04-28编印

五年巨变,定安“三产”齐头并进促增收
刊发日期:2011-04-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农业县,虽然拥有无比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受诸多因素制约,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规模较小,长期被边缘化,处于“灯下黑”。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两区一城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解放思想,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在传统农业县发展工业,在不靠海的地方发展旅游业,在海口“近郊”发展旅游地产。
  经过五年的发展,做到工业、农业、旅游业“三箭齐发”,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8.8∶14.5∶38.7转变为2010年的38.5∶17.3∶44.2,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14.23亿元,年均增长9.4%;第二产业增加值6.38亿元,年均增长25.5%;第三产业增加值16.33亿元,年均增长17.6%,人均生产总值由5866元增加到(目标值9500元)12650元,年均增长12.8%。实现全县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以工促农 工业呈强劲发展势头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按照“七通一平”要求,融资3亿多,完善了塔岭新区基础设施,新建道路10公里、排污管网20公里、供水管网18公里,完成塔岭园区“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使原来荒凉的塔岭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工业园区。
  此外,定安县委、县政府还通过协调多个部门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保姆式服务,实行服务承诺制、项目跟踪制、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简化办理手续,提高服务质量。
  短短的几年时间,康师傅饮料、达川果汁、绿沁园菠萝罐头、宝元堂保健品、新台胜罗非鱼等一批国家、省级龙头企业进驻定安,实现了“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目标,如今塔岭工业区的罗非鱼等加工产品远销美国等地。
  五年来,定安县积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园区突出农产品深加工、突出本地特色资源、突出生态高新技术特征,促进产业聚集。如今,初步形成三大产业集群的雏形:一园(塔岭新区)为高科技产业园、塔岭二园(官娘脊工业园)为畜水产品加工园、塔岭三园(龙门工业园)为农产品加工园。
  目前,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达63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37家,计划投资额9.5亿元;医药企业有14家,计划投资额3.3亿元;其它工业企业有12家,计划投资额5.4亿元。“一五”期间,塔岭工业园区共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工业税收屡创历史新高,达到3481.19万元。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围绕增收为目标,及时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根据区域优势,按照效益化原则,按照“宜鱼则鱼,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禽则禽”等发展方针,因地适做,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全力推进“五个一万”工程建设,即“一万亩罗非鱼养殖、一万亩花卉种植、一万亩富硒香米基地、一万亩设施农业和一万户百头黑猪”。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显著成效。这五年是定安农业基础地位最牢、发展又好又快、农民收入增长最多的时期。
  农业合作社是实现产销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定安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农村以能人的带头作用,在种养殖业、农事服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游等领域,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个体专业户产、销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定城镇潭黎村在没有成立瓜菜合作社之前,村民主要是靠种植水稻和番薯为生,经济来源少,年人均收入仅在1500元左右。在村民成立合作社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潭黎村的圣女果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畅销省内外。现在的潭黎村,年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往日的穷村庄,早已变成远近闻名的“瓜菜富裕村”,一座座“瓜菜楼”犹如雨后春笋,竖立在潭黎村。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176家,其中从事种植业74家,禽畜养殖业89家,农机7家,农产品运销2家,农产品加工2家,生态旅游2家。注册资金11744万元,入社成员1416户,带动农户12690户,带动率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25.9%。2010年定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19元,是2005年的1.8倍。
  三色秀绝 旅游新业态蓄势待发
  “十一五”以前,定安的旅游几乎处于空白,景点少,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可进入性较差,各项配套设施远远跟不上游客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定安县委、县政府利用南部生态环境好、琼崖纵队革命遗迹、火山冷泉和亚洲榕树王等差异化旅游资源,重点推出文笔峰、南丽湖、母瑞山、久温塘冷泉、名人故里、定阳古城、海南热带飞禽世界、百里百村等“定安八景”,主打“红色、古色、绿色”三色秀绝品牌。将四镇一场(龙门镇、岭口镇、翰林镇、龙河镇、中瑞农场)共100多个村庄连成一片创建母瑞山革命老区“百里百村”文明生态村,在精品线路上建设四个驿站,19个服务点,将“百里百村”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乡村休闲游示范区,打造海南岛最长、最具有特色的乡村绿道。推出定安 “一日游”、“古色古乡 百里百村”自行车休闲游等精品线路,吸引周边市县广大自驾游爱好者。
  “十一五”期间,定安成功举办了端午美食文化节、国际生态人居论坛及海南国际养生论坛研讨会,打响了“生态定安 美食天堂”、“生态定安 人居福地”、“生态定安 养生天堂”知名品牌。探索出湖居养生、道家养生、富硒养生、生态养生等养生模式,将养生产业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定安特色的养生新路子。海博园、南丽湖湿地公园、火山冷泉、丽湖养生风情小镇、中润温泉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等一批高水准旅游度假区、风情小镇的开发建设,促使定安现代旅游新业态蓄势待发。
  “十一五”期间,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33亿元,年均增长17.6%。旅游、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升级,服务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据统计,2010年,定安县接待旅游过夜人数由2005年的17.7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4.56万人次,年均增长7.8%,旅游总收入由2005年的0.9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9亿元,年均增长13.5%。
  “十一五”,是定安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定安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最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两区一城一调整”的总体发展战略,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三产业”齐头并进带动定安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机关效能建设等方面,定安也在与时俱进。如今,定安正以十足的活力、满怀的豪情面对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