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安县古城史考
县城,指的是县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定安县的最初建立,是元世祖至无三十年,即公元1293年,由琼州安抚司元帅朱斌组建,设在现在中瑞农场的双灶岭下,在建县的同时,在现城南潭榄村设千户所,都是以木栅为护体。不过,双灶岭仍是山区,是黎苗聚居与交住的中心地带,安抚不善,常受干扰,建县只一年左右,至元三十一年,便迁出现在龙门的西北,官衙、官井村的地方,在这里,除建县署外,还建儒学署施行儒学教育,也都是以木栅为护体。三十五年后,文宗天历年改制,升为南建州,州址迁到潭榄翼千户所近邻,今杨墩坡村南,仍是以木栅为护体,后来加筑土城。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复改南建州为定安县。县署迁到现在的定城中街,同时设置学宫大成殿,由知县吴至善主持建设,潭榄翼千户所也改制,称为巡检司。也是以木栅土城为护体。成化四年测量规划,准备建设城墙,经过四五十年的捐募集资,正德八年,即公元1513年,破土动工,由知县罗昌主持兴建,经过六年建设,正德十四年竣工,建成石城周长五百八十三丈,高一丈四尺,厚度一丈六尺,垛堞一千一百九十二个,开东西南三个城门。才过两年,南门城楼忽然被风吹倒,此事引起巡守副使胡训的思悟,于是委托琼州府同知李鄂督修,改建南门,内对学宫,正向文笔峰,门楼称为文明楼,同时采纳山椒村乡贤王仕衡的提议,在城外东西南三面增建护城沟,深一丈,宽一丈五尺,长三百六十丈,濠堑北阻北门溪,沟外修护城马路,宽一丈,城内修环城马路宽七尺。到了嘉靖十四年,即公元1535年,知县徐希朱才创开北门,至此,古城规模兴建完成。县署东侧还建按察分司行署和布政分司行署,后来因改制,还建有教谕署,典史署等。
古城内,除公署外,经历任知的创建、修建、增建、复建、还有文庙学宫、书院、名宦祠、乡贤祠、城隍庙、北帝庙、文帝阁、关帝庙、观音阁,吕祖祠、天后庙、龙皇庙、忠义祠、节孝祠、元坛庙、泰华庙、东岳庙、三义祠、雷神调、王尚书生祠、金莲庵、慈华庵、孟兰庵等。城外还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先农坛、厉坛、明照阁、文昌阁等。有这么多的庙宇寺观,都有祭祀活动,不过,由于年代不同,有些停祭,有些自然废弃,也有隆重祭祀的,主要是看经费情况和信仰程度决定。
坊表是树风尚的宣传碑,明初在县署东建宣化坊,县署西建抚民坊,县署前建激扬坊,籍以励政。其意是宣传教化、优抚民众、激励扬帆,这是三大县政要旨。此后也为名人建坊,树立表率,例如在中街就有为王仕衡立的内翰坊,为胡濂立的方伯坊、进士坊、光振坊,为王弘海立的解元坊、翰林坊,为程义立的易魁坊,为程闰立的亚魁坊,在南门街有为陈懋芳立的廉吏坊,在东门为王弘诲立的大司成坊等等。
此外,在居民点设立街道集市,进行商业活动,在北门街的称北门市,在中街的称县前市,在南门文庙前的称学前市。
二、墟市史略
1、现在定安县在墟市,除龙州、坡寨、翰林是清朝后建立的以外,其余的墟市都是清朝已有的墟市。其中新竹市也称山竹市、山竹窑市是康熙四年建立的;雷鸣市是雍正十三年建立的;龙门市原称那危市,是王弘诲裔孙王昌言被杀后,其老仆人那危(临高人)在这里开铺子而得名,雍正六年更名隆门市;岭口市是康熙元年建立的。仙沟、居丁、永丰、黄竹、龙塘、九所(富文)都是清前的墟市,清朝时还有岭腰、宾文,在龙门市以南有凤坡市,金鸡岭以西也有个迈安市,在翰林附近还有来统路市、石碌市和高峒市。
明朝的墟市。定安建城后,在城内立北门市、县前市、学前市,宏治年建黄竹市、天启四年建龙塘市、其他的墟市包括仙沟、居丁、永丰在内,全都是明前的墟市。
宋元时期建立的墟市,大都在定安西部的黎区分界处和南部苗区的分界处,为的是与黎族、苗族发生货物交换关系。这些墟市包括马罗市(现龙州山内村附近)、潭丽市(现潭黎村)、北跳市(现新竹卜效村)以及在金鸡岭西还有一个古爽市。在县的南面与苗族杂居处,现在的翰林附近有高峒市与石碌市。此外,在县东侧的几个墟市,如仙沟、居丁、永丰等,都是宋前建立的。
和北宋前的南北朝、唐末期,随着汉人的迁入,沿着居丁河畔,先后在定安东部建立了船崖市、坡寮市、新沟市、居丁市、永隆市、平田市、长岭(永丰)市。
船崖是汉人进入定安境的第一个立足点,唐懿宗咸通五年,李将军带领的兵船在这里登陆,不再沿南渡江西去,改道沿居丁河向南推进,船到这里为止,古人认为船到了崖,故称为船崖。到了宋朝,琼州府在这里设立了巡检官,驻守关隘,当时这个地方是巡检衙,因为衙与崖同音,后来人就来个唐宋结合,改称巡崖。巡崖是内河港口,地理位置重要,唐宋时期,从巡崖到居丁是汉人重点发展的地方,到了明朝发展至黄竹,建立黄竹市,此后直通嘉积、万宁定安第一条公路也是从这里开始,是内地至州府要冲。可见,古代的巡崖对定安的开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