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3日在定安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长 杨树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请县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基本实现了县十二届人民政府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国民经济呈现出发展趋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大局保持稳定。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四年来,我县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10.9亿元增加到18.3亿元,增长55.5%,年均递增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4036元增加到6730元,增长52.7 %,年均递增10.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4443万元增加到6151.2万元,增长38.4%,年均递增8.5 %;全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从0.83亿元增加到1.37亿元,增长65.1%,年均递增13.3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112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39元增加到2925元,增长43.5%,年均递增9.4%。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46.2∶11.6∶42.2调整为47.7 :14.5 :37.8 。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四年累计14.5亿元, 年均递增12.2%。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得益于:一是新兴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塔岭省级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药业示范园初具雏形,已落户园区工业企业41家。农产品加工、生态药业、服装加工和汽车维修等特色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全县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0.6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亿元,年均递增2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3亿元。二是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北部瓜菜、中部养殖、南部热作”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热带高效农业发展迅速,冬季瓜菜、水果、橡胶、槟榔、胡椒、浆纸林、罗非鱼以及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发展壮大。 “定安黑猪”饮誉全省,淡水养殖、畜牧业发展迅猛,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新的亮点。农垦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农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5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8.7亿元,增长57.3%,年均递增11.6%。三是旅游业日益兴旺,三产实力不断增强。四年新增文笔峰道家文化苑、海南热带飞禽世界、沿江公园、农垦万嘉果农庄、仙沟彩弹俱乐部等一批旅游项目。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纳入全国一百个红色经典景区和线路。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县接待旅游过夜人数达30万人次,增长85.5%,年均递增16.8%;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增长106.0%,年均递增19.8%。出口总额2020万美元,增长461.1 %,年均递增53.9%。消费品零售总额7.8亿元,增长48.9%,年均递增10.5%。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潜力不断增强。四年共投入1.39 亿元,进行水利建设和农田整治,改善了龙州河灌区、南扶灌区的水利设施,整治田洋4.1万亩,完成了南渡江定城段3.9公里防洪堤二期工程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水利先进县”、“全省农田综合整治一等奖”殊荣,水利建设连续六年获全省一等奖。投入1.05亿元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同时启动了城市电网改造,城乡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完成定城至中瑞、黄竹至屯昌、龙河至琼海新市、定城至南勋、文昌蓬莱至黄竹立交口等骨干道路硬化改造,重建了新竹次滩大桥。全面完成29个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项目建设,里程达116.98公里;启动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项目11个,里程达63公里。利用扶贫资金、老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改造乡村道路682公里。全县公路密度达0.94公里/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33公里/平方公里。按照规划加快新城区开发,有效改造老城区街道,新开发建设城南商业街、商贸路、江南二路第三段和沿江公园。新开道路16条13.88公里,架设街道路灯1059盏。县行政办公大楼、法院审判大楼、检察院大楼、文体中心广场、就业大厦、潭榄河商住生态休闲带、新定安中学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之中。新建塔岭新区道路7公里,架设10万伏电路10公里。投入1437万元,完成塔岭、雷鸣、安良三大水厂建设和部分管道配套工程等人畜饮水项目共162宗,解决了1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被评为“全省解决人畜饮水先进县”。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定安”日益凸显。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出台了《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共投入4955万元,新建校舍3.9万平方米,维修改建校舍3.2万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4.2万平方米,D级危房全部消除,校园“三区”建设成果显著,中小学危房改造荣获全省二等奖。调整了教育布局,整合了教育资源。定安一小与美钗坡小学、定安二小与南珠小学、定安中学与定安二中顺利合并,永丰中学与中心小学、龙州中学与中心小学合并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学规模有序扩大。新定安中学筹建工作进展顺利。社会办学得到发展,全县社会力量办学共有6所。着力加强教师培训,稳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四年先后向全国招聘优秀中学教师46人。全面实施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重视卫生工作,共投入1000万元改善医疗设施,建成县疾控中心大楼和县人民医院的传染病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6和2007年全县“参合”农民分别达10.8万人和19.28万人,分别占农业人口的48%和86.5%。计划生育工作跨入省一类先进市县行列,2005年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县”。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1;符合法定生育率达95.7%。重视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新规划打造春内、仙坡、高林、龙梅、九锡山等五个历史文化名村,琼剧和军坡节被列入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2005年被评为“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兴建定安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和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台“三馆一台”综合大楼。广场文体活动活跃,2004、2005年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优秀组织奖”。四年来,有36篇文艺作品获省级奖;我县乡土作家创作的散文集《定安娘子》出版发行;新编《定安县志》(1840-1996)编纂完毕并通过省史志办和海南出版社审定,正在付印出版。参加省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获奖牌92枚,其中金牌25枚。2005年我县体育健儿邓道坤在全国运动会上获男子470级帆船金牌。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成功举办首届海南乡土文化节和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赛。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军民共建成绩斐然。此外,统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幼、老干、群团组织、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聘请同济大学设计院高质量完成了定城总体规划修编并通过省规划委员会的评审批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真正把“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方针落到实处。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墟容镇貌整洁亮丽。农田整治、道路建设、农网改造、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都得到不断加强。生态县建设开局良好。坚持“三不”原则发展工业,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一控双达标”工作率先通过省级评估并不断得到巩固。四年造林1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4.82%。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古树名木和乡土树种,取缔了一批非法采矿点。共投入资金1476万元,建成文明生态村246个,改造城中村5个,配套建设文化室16间、沼气池7528个、户厕3174个。岭口镇岭尾文明生态村受到中央、省及各市县领导的关注和肯定,荣获“全国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就业岗位6000多个,组织劳务输出2万多人,275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重视做好社会保障和救灾救济工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救济金和城镇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农村“五保户”全部实现财政供养,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基本覆盖全县。免征农业税、特产税,每年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241万元。2006年发放农村粮食直补资金366万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与2002年相比,2006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8亿元,增长48.9%,年均递增10.5%。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明显提高。
——各项改革持续深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完成乡镇撤并,黄竹镇移交地方管理。稳步推进政府各项改革,彻底实行政企分开。一是完成县工商和地税系统改革;二是推行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实行行政首长问责制,取消了50多个行政审批事项;在财政管理上,全面实行会计委派制和政府采购制,强化预算管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三是对国有工业和商贸企业改革。完成了两家糖厂所有制改革,居丁糖厂依法破产,职工得到妥善安置。粮食企业改革稳妥推进。四是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机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参与“泛珠三角”经济交流和合作,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招商引资领域涉及农业种养、工业加工、生态药业、旅游文化、电子光盘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也开始落户我县。四年引进企业38家,投资总额达14.4亿元。加强琼台经济合作,目前共有20家台资企业项目在我县扎根发展。四年来出口企业累计利用外资300万美元,有效地拉动了我县经济的增长。
——“依法治县”扎实开展,民主法制稳妥推进。“四五”普法教育效果显著,荣获“全省‘四五’普法先进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县人大、政协的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反腐败工作扎实有效,四年共查处违法违纪案件25起。完成审计项目111个,查出违规金额341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1841万元,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520多万元。启动了看守所和戒毒康复中心建设。切实开展“平安定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两抢一盗”、赌博、毒品犯罪等专项行动,确保2006年全县没有发生命案。处理防范邪教组织、教育转化法轮功人员、护林保胶、信访工作等卓有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已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实行了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省下达210宗土地纠纷调处任务的97%。依法消化塔岭园区历史遗留征地债务460万元。
——政府职能明显转变,行政效能不断提高。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和“行政效能监察中心”,出台并完善《定安县塔岭工业园工业企业优惠办法》,实行重大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制和县领导联系负责制。建立和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功防控了“非典”、“禽流感”和波及6万人的“2号病”疫情,有效抗击五十年一遇的“达维”台风以及旱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组建“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立定安县中小企业信用协会,帮助6家中小企业贷款740万元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困难问题。
回顾四年来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工作中注意把握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县委的发展方略,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工作全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规划先导,全面启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规划修编。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保持了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
第二,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年来县政府加大了各类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坚决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定》,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第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于破除各种发展障碍。大力破除干部群众中存在的“小富即安”、“小有即满”的陈旧思想观念,破除惰性意识,弘扬创业精神,树立发展意识,紧跟市场需求变化,调整发展思路。
第四,始终坚持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响应省政府倡导的执行文化,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为社会和企业提供直接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行政效能不断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不断增强。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省委、省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县人民的汗水和智慧,得益于人大、政协的监督和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为构建“和谐定安、活力定安”作出贡献的全县32万人民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县部队、省驻县各单位、各投资企业和所有支持定安经济社会发展的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县仍属于欠发达地区,“三低一小”问题仍然突出;经济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竞争力不强,缺少大项目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小,拉动力不强,发展后劲还不足。2006年,全县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03元、2188元和313元。科教文卫事业发展滞后,各类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财政仍然相当困难,公共需求与财力短缺的矛盾较为突出;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短期内仍然难以化解;社会治安尚需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等。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用发展的手段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根据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和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今后五年县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解决“三低一小”发展问题。继续实施县委“两区一城一调整”的发展战略,“做大县城规模,做强工业园区,做美丽湖水城,做精农业产业,做优投资环境”,全面振兴县域经济,努力构建和谐定安。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11年,力争全县GDP达3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1%以上;人均GDP突破1万元;全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2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以上,五年累计超过3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35 :25 :40。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
同志们,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赶上全省中等偏上水平,定安将会是一个“富裕的定安”、“活力的定安”、“文化的定安”、“和谐的定安”。我们的塔岭工业园区将成为海南农产品加工业的火车头,成为海南生态制药业增长的助推器;我们的农民将学会“跟着市场要效益,依靠科技增效益”,适应市场需求,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把定安建设成为全省热带高效农业的示范地和优势农业产业的聚集地;南丽湖将成为游人向往、海南有名、国内有影响的健康水城和休闲度假胜地;我们的县城将成为海口周边城镇最繁荣的购物城和最适合人居住的第二居住地之一;我们悠久灿烂的定安历史文化将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定安的跨越发展带来更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的新定安中学将是一所初具规模、具有知名度的完全中学,每年将有一批毕业生考上名牌大学,我们的家长完全可以放心把子女送到定安中学就读;我们还将建成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大部分村庄实现村道硬化、村容整洁、生态良好,城乡人居环境将焕然一新。
同志们,明天是灿烂而美好的。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规划好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有全县32万人民的团结奋进,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三、今后五年主要工作措施
今后五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县委提出的“跨越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县委“工业立县、旅游强县”的战略思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面向市场,引导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
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分析,我县耕地总面积31.54万亩,其中,一类(即年产值在2000元以上)9.55万亩;二类(即年产值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12.94万亩;三类(即年产值在1000元以下)9.05万亩,县委县政府去年明确提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巩固一类、提高二类、调整三类”的原则进行,即凡年亩产值达不到2000元的低效耕地都要有计划地进行调整。据此原则,今后五年全县应调整的耕地面积为10 .8万亩,近年来已调整1万亩,尚差9.8万亩。按五年计算,每年必须调整2万亩,年均调整幅度20%。坚持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来调整结构。如果年粮食播种面积控制在25万亩,而且90%的面积种植杂交稻和超级稻,那么按亩产量300公斤计算,总产将达7.5万吨。按全县农业人口22万人计算,年人均粮食占有量341公斤,完全可以满足生活用粮。这样,还有9.8万亩的耕地可调整种植高效作物。如瓜菜、甘蔗、木薯、芋头、香蕉、花卉等,特别是低效农田更应该先调整,使之收到更高的经济效益。如果调整规模能达9.8万亩,每年至少新增产值1亿元。总之,要实现这一计划,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跳出传统小农经济圈子,增强市场意识,树立“多向市场要粮,少向农田要粮”的新观念,打破常规,大胆调整,什么赚钱就种什么,什么有利就做什么。到2011年,因为上述调整而实现的农业增加值就可达4亿元。
巩固扩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原料基地。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几十年来,农作物种类繁多,变化不大,产量低、效益差。番薯、花生、木薯、菜豆等六、七十年代的品种,现在部分地区农民仍然使用,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九十年代以后,中、南部地区才逐步引进橡胶、槟榔、胡椒等热带作物和荔枝、龙眼、火龙果、菠萝、香蕉等水果作物。近年来,北部地区受市场和周边市县的影响,不断引进瓜菜种植,特别是冬季瓜菜已成规模。全县基本形成“北部瓜菜、中部水果、南部热作”的生产格局,可以说农业生产已上了一个台阶,但是,相当部分仍然属于传统产业。根据市场需求,有些产业只能巩固发展,如胡椒、荔枝、龙眼、火龙果;有些产业应扩大发展,如橡胶、槟榔、菠萝、香蕉、甘蔗;有些产业应更新改良甚至淘汰,如番薯、木薯、花生应进行品种改良,菜豆应淘汰。随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将不断扩大,因此,今后我们必须瞄准加工业来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原料生产基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近期内,我们应该建立甘蔗、木薯、菠萝、木瓜、胡椒、海巴戟、罗非鱼七大原料生产基地,为两家糖厂、淀粉厂、菠萝罐头厂、木瓜加工厂、胡椒加工厂、海巴戟制药厂、罗非鱼加工厂等提供原料。甘蔗种植面积要稳定在6万亩以上,其中,下水田1—2万亩,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木薯要引进“华南系列”木薯新品种,用两年时间全部改良现有品种并逐步扩大,实现5万亩的种植规模,年产量达20万吨以上;菠萝种植面积要达2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5万吨左右;木瓜种植面积0.5万亩,年总产量达2.5万吨;胡椒种植面积1.3万亩,年总产量达0.11万吨;海巴戟种植面积0.5万亩,年总产量达1.5万吨;罗非鱼养殖(包括人工鱼塘和利用山塘水库)面积3万亩,年总产量1万吨。如果实现上述计划,那么因为调整而实现的农业产值就可达6亿元。此外,通过深加工、精加工,既可扩大就业机会,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可增加工业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
积极引进良种良苗,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按照市场需求,农业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这个过程中,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积极引进良种良苗,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从我县情况看,近年来,通过政府、农业部门、公司引进和农民自发行为,不同程度上也引进了一些良种良苗,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如我县的冬种瓜菜,通过不断引进新品种,呈现出市场销售好、农民收益高的新景象。去年县政府又从外县和外省引进芋头新品种,目前长势喜人,效益在望。2005年下半年引进浙江一家花卉公司到我县试种白菊花10亩获得成功,去年已经发展到200多亩,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批白菊花出口日本,创汇效益很好。实践证明,新品种可以带来新的生产规模,新品种可以带来新的效益。因此,积极引进良种良苗是当前乃至今后五年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所以,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着重抓好花卉、芋头、海巴戟等新兴产业,使之真正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计划到2011年花卉产业规模达到1万亩,在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定安东部花卉苗木产业区。芋头产业达到2万亩,海巴戟达到1万亩的规模。今后五年,县农业部门、各镇及村委会要主动采取招商引资或直接引进的方式,引进更多的良种良苗,同时把引进的领域扩大到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逐步取代传统农业产业。
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 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今后五年计划培训农民2—3万人次。在系统培训的基础上,针对新引进的海巴戟、花卉、芋头等品种,开展专项技术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示范。劳动就业部门要制订培训计划,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采取定期定向或不定期的办法组织培训,每年培训5000人次以上,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通过培训,引导鼓励农民外出打工,进城务工。今后五年计划组织劳务输出3万人以上,实现年劳务收入达2亿元以上。同时,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塔岭园区,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农民“离土不离乡”。鼓励有条件的农民“洗脚上田”,到城镇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创家立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整合支农扶贫资金,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是发展的重要因素,管好用好各类资金是政府和职能部门重要职责。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采取统一规划,整合资金,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办法,整合发改、水务、财政、民政、扶贫等部门的支农扶贫资金和中部发展资金,实施“整村推进”战略,采取“三集中”捆绑资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使贫困村庄在3—5年内发生质的变化,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小额贷款支农力度。在做好良种良苗、农机具购置等补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把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力争2011年全县农民生活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中央、省政府更多的资金支持,近期将着力抓好南扶、白塘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白塘、麻罗岭水库干渠防渗加固工程,南渡江定城段防洪堤续建工程等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潭榄河防汛护岸工程,充分发挥防洪、提水灌溉和生态保护三大功能。全面搞好农田整治规划,利用水利和农综资金,力争五年内把全县较大的田洋进行综合整治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生产基地,不断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推进“通畅工程”,建设“村村互通、乡镇联网、城乡互动”的农村公路网络。尽快完成新序至文昌蓬莱的道路硬化工程。力争今后五年内全县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继续抓好人畜饮水工程。水利部门要在今年上半年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县现有尚未饮用自来水的村庄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安排,分步实施,争取省水利资金和发改扶贫资金投入建设,力争三年内实现我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
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借鉴“定安黑猪”协会、荔枝协会、瓜果菜协会等民间组织的成功经验,引导成立“水产协会”、“菠萝协会”、“糖业协会”等,发挥协会在农产品产运销中的桥梁纽带作用。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公司+协会+农户”等经营模式,把企业经营的触角延伸向农村,使企业主动与农民对接挂钩,促进企业盈利、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在今后五年内要积极发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二)招商引资,加快实施“工业立县”发展战略
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县财政主渠道作用,加快塔岭园区“七通一平”(即路通、供水通、排水通、供电通、电信通、有线电视通、管道煤气通、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省支持我县的工业发展基金、省扶持中部发展资金、县“城投公司”向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集中用于塔岭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五年塔岭园区基础设施投入突破10亿元。
高水平谋划,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贯彻“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努力把塔岭工业园区建成名副其实的全省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药业示范园,成为定安经济发展的大平台。高标准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立项目库,包装好项目,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进一步提高园区的知名度。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财政贡献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环境污染少的项目。积极引进中国汇源集团、椰岛集团等大企业进入园区。力争5年内新入园企业50家以上,其中,规模企业20家以上。规划和利用好国有存量土地资源,适度提高企业入园门槛,避免急功近利、浪费资源。今后凡入园企业建设项目总投资一般在3000万元以上。
继续推行优惠政策,加大服务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生态药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在省政府新的规定未出台之前,继续推行优惠政策不变,新规定出台后,进入园区的农产品加工和生态药业企业还可享受原优惠政策。积极配合肉品加工、罗非鱼加工、淀粉加工、果蔬加工等项目筹建工作。加强生态药业示范园区建设,使生态制药成为我县经济增长新的亮点和重要支撑。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服务机制,落实县四套班子和部门领导项目跟踪服务负责制,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用足用活信贷政策,着力解决支柱产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同时,加强对入园企业的监督,促使完成预计投资及生产计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力争到2011年,我县工业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园区工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5%,实现税收50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以上。
改造整合传统工业,增强自我创新能力。传统工业是我县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全县共有15个行业分布在制糖、炮竹、服装加工、汽车维修等四大类。年工业产值8000万元左右,解决就业1300多人。为充分挖掘传统工业潜力,补充壮大工业经济。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机制进行改造,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另一方面,加强同行合作,通过组织协会或组建企业集团的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引导打造“传统工业城”、“服装加工城”、“汽车维修一条街”等,使传统工业朝着做大做强方向发展。乡镇工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我县小型加工业在部分乡镇初步形成,大米、花生油加工、橡胶、槟榔加工已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总体实力还不够强。应通过联手整合的方式,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逐步改变我县乡镇工业落后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
以大企业进入为契机,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去年县委、县政府已对全县旅游资源着手进行高起点策划、高水平规划,基本完成我县旅游发展规划和景区规划编制工作,下步主要对各旅游区进行高标准开发和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公司参与、联合招商、整体开发”的模式,加强南丽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有“华田”公司进入,并与县政府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书。在五年内争取2—3家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在南丽湖落户,积极引导丽湖银湾大酒店、丽湖水庄加大投入,分别改造提升为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引导南丽湖高尔夫球场改造成国际球场;引导文笔峰道教文化苑等提升品位,争创4A级国家旅游景区。努力打造一批精品,形成“一湖十景”品牌。南丽湖突出生态、健康、时尚,打造健康水城旅游品牌;文笔峰突出乡土文化和宗教文化,打造乡土文化旅游品牌;丁湖路突出景观大道,连结和提升文笔峰和南丽湖,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品牌;母瑞山红色旅游景区突出“红绿双雄”,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定安古城突出“古色”文化遗产,切实加大改造力度,争取建成重现海南悠久历史文化休闲游憩目的地;五大历史文化名村突出历史文化沉淀、生态和农家文化,打造古色旅游品牌。启动并加快希格玛公司仙沟运动主题公园项目、海南天籁谷产权会馆项目、潭榄河商住生态休闲带等重点旅游工程项目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开展促销活动。借助我省旅游宣传整体推动的机遇,并充分利用“海南乡土文化节”、“海南岛欢乐节”等平台,引入市场运作手段,策划一些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促销项目,把宣传促销的触角伸向全国,乃至海外。邀请国内外各界名家名流、明星顶尖人物到南丽湖、文笔峰旅游观光度假,开展学术讲座、创作笔会、专辑专著签名首发仪式等活动,巧借“名人效应”,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品位。
(四)树立“经营城市”理念,科学实施城镇化战略
今后五年,县政府将围绕“做大县城规模”,实现“西连东扩”战略目标。重点抓好定城污水处理厂和定城垃圾处理站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准备着手建设文体广场、电影院和无线电视发射差转台等一批文化设施。引入竞争机制和“经营城市”理念,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利用社会投资建设城镇市政基础设施。经过五年的努力,使县城主要基础设施水平有明显提升。
以塔岭新的一轮开发热为契机,着力推进仙沟片区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新定安中学、仙沟教育产业园和塔岭新区行政办公区、工业学校、潭榄河休闲带、公务员小区、康居新村等项目建设,打造“行政办公、物流商贸、教育产业、文化娱乐、居家商住”等五大聚集区。引进新的商业模式,建设2—3家上规模、上档次的购物广场、大型超市。努力打造定安饮食、娱乐、康体、美容、美发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档次和规模,把定城打造成海口周边富有吸引力的购物城和休闲娱乐城。加强老城区改造,把老城区建成具有定安古城特色的休闲、美食、购物中心,不断拉动社会消费,力争2011年全县社会消费总额突破15亿元。
加快推进县文体中心广场和海定大桥项目建设,对老城区街道、建筑物立面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将见龙大道打造成定安的门户和景观大道。尽快盘活塔岭新区、见龙大道两旁的闲置私人住宅基地。加强城镇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因地制宜规划建设3—5个规模不一、风格各异的街心公园和一批城市公共绿地,方便群众就近休闲健身。加强城镇管理,加强公共服务,创建“卫生城市”。
贯彻落实县委提出“一个中心,四条发展轴”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雷鸣、黄竹、新竹、龙河四个重点小城镇建设。根据各个墟镇不同的区位优势,将其建成规模合理、设施配套、各具特色的小墟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开发建设改造商贸市场、商住街区、住宅小区,鼓励发展服务行业。结合全国“千村万店”工程,争取国家商务部、省商务厅的支持,引导商贸企业发展农村连锁店6—10家。采取物流配送的方式,把质优价廉的物品配送到农村,努力挖掘和拉动农村消费市场。
(五)保护生态,稳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严格按照生态县建设规划,努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危害,巩固工业企业“一控双达标”成果。坚持“三不”原则,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就业岗位多”的项目。深入开展卫生达标单位创建活动,力争五年内创建1个省级卫生镇和10个省级卫生达标单位。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实行规范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制度,禁止建设项目“圈地”行为。依法开展对城区开发用地、高速公路、丁湖路两旁的征地工作,为下轮发展打下基础。严格管理矿产开采项目的生产经营行为。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资源消耗率。
重视抓好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坚持“20字”方针,结合乡镇规划的实施,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继续推进潭黎村委会、南丽湖周边村庄、南部地区三个连片创建示范点和春内等五个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重点抓好“一池三改四化”建设,力争五年创建文明生态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50%。
切实加大天然林保护力度,推进“三边”防护林、浆纸林等重点林业建设工程,五年计划造林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争取国家资金,建设定安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进一步保护名贵乡土树种及古树名木,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把南丽湖、南渡江沿岸作为环保重点,确保水源不受污染。
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努力把定安建成一流人居环境,建成“省内第一流、国内有影响”的最适合人居住的第二居住地之一!
四、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定安”
努力实施县委“科教兴县、人才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努力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实施“人才兴县”战略。逐年增加对科技工作的投入,使科技工作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拉动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继续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招才引智。近期内聘请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顶级专家,作为政府的高级顾问,指导我县的发展决策。切实加强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特别要加大经济管理、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高级人才的引进力度。争取每年引进百名以上具有大学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的各类专业人才。逐步树立全民“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人才创业提供宽松环境,让各类人才“进得来、能扎根、想创业、有业绩”。坚持眼睛向内,加大人才的挖掘力度,加强培养现有人才。通过选送进修学习、跟班学习、外出打工、挂职锻炼、专项培训等方式,给位子、给机会、压担子,扶上马送一程,力使现有人才在素质上有全面的提升。此外,面向广大农村和企业,大力发现培养实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鼓励“能人当家”,提倡“技术班子”,使我县成为广大人才争相建功立业的乐园。“县不在大,有才则强”。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县各类人才总量名列全省中等偏上水平,使“人才强县”战略有新的推进。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完善设施,努力提高我县办学整体水平,重塑教育名县形象。新定安中学今年启动建设,三年基本建成,五年基本完善,逐步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引进新的管理模式和办学理念,实现“新定中、新管理、新面貌、新业绩”。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扶持职业技术学校,形成多种办学模式并举的新格局。加大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与海口市建立教师交换轮训机制,不断增强教师业务水平。加大支教力度,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共享。到2011年,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0%以上。力争每年改造10所农村薄弱学校,不断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创建生态循环型校园。同时,主动抓住海口中专院校向周边地区扩展转移的有利时机,主动承接它们的办学资源,力争引进2—3所中专院校在仙沟教育园区落户。
保护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精心打造“文化定安”。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围绕县委打造“文化定安”的工作目标,抓好“三馆一台”的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文艺工作,发扬定安“琼剧之乡”优良传统,引入市场机制,恢复定安县琼剧团的创作、演出活动,培育乡土文化品牌,实现我县琼剧事业的复兴。五年完成十个镇的文化综合中心建设。加大历史的挖掘力度,保护好文化遗产,筹建定安文化名流园。开展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健康的传统文化牢牢占领群众阵地。
抓好抓实计划生育工作,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今后五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12以下;符合法定生育率达95%以上。实施“县、乡、村”三级卫生管理一体化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全县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多方筹措资金,完成县中医院的搬迁和县疾病控制中心的基本设备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全县乡镇14个卫生院“一无三配套”的目标。力争五年新建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和30个行政村卫生室。加强县、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伍和应急医疗救治队伍的日常培训与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发挥即将竣工的县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广泛开展就业培训。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以上;转移农村就业3800人以上;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至2011年全县农村低保人数达到农业总人口的5%,逐步提高低保资金的到位率和发放率。继续实施“阳光救助工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救助体系。逐步建立与保险、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机制,办好养老、工伤、失业、医疗保险事业。认真做好军转干部和退伍士兵的安置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平安定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社会治安防控应急网络和管理机制,有效应对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继续抓好“五五”普法工作,积极推进“法律进乡村”工程。加强司法、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基层群防群治网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完成定安戒毒康复中心建设工程。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烟花炮竹、食品、卫生监督监管,有效预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重大疾病与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完善“三防”应急体系,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稳妥推进各项改革,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深化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教育体制、“金财工程”、镇财县管、国库集中支付、养老保险、户籍管理、合作医疗、农村税费、农垦体制等改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各项改革成果。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就业安置的新办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落实粮食县长负责制,着力打造粮情监测应急、地方储备粮管理、政策性粮食供应、社会粮食流通监管四大粮食新体系。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林权改革,激发农民营林、护林的积极性。
此外,继续抓好统计、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幼、老干、群团组织、机关事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促进定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五、积极倡导执行文化,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健全人才引进和培训机制,强化执行力建设。一是加快公务员等各种人才引进,构建高效政府。今后每年都要招录一批高起点、高学历、高素质、责任心强的公务员,开源引流,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二是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构建战略政府。确立“终身学习”思想,力争我县现有公务员每年都要轮训一遍,更新知识,促进政府工作全方面发展。创造便捷条件,选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以他山之石攻我县经济发展之玉;三是加强公务员激励竞争机制,构建人本政府。抓好公务员登记和工资改革工作,保护公务员权益,提高待遇,提升社会地位,真正做到“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以真情的关怀激励人”。
加强行政效能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切实将政府职能转移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改善投资环境上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建设高效率运营政府。
进一步改善施政环境,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好定安政府网站。引进多媒体办公设备,努力建设信息通达、反应灵敏、透明开放政府。抓好县行政办公大楼、“两院”办公楼、宣传文化中心大楼等办公大楼建设,向外来投资商展示我县招商引资的良好风貌。
推进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监察审计工作。自觉接受县委的领导和县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行政首长问责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贯彻《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规范公务员考核工作,促进勤政廉政。
六、2007年为民办十件好事实事
2007年是换届后的第一年,是我县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2007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县GDP达20亿元以上,增长11%;
——工业增加值5.9亿元以上,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000万元,增长1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23元,增长10%,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25元,增长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增长15%。
为了实现上述工作目标,县政府将认真贯彻“两区一城一调整”战略,着重为民办以下十件好事实事:
(一)启动新定安中学主体工程建设,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二)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共享。
(三)启动商住小区10万平方米住房建设,开创我县物业管理新局面。完成见龙大道和老城区街道建筑物立面装修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
(四) 建设定城污水处理项目首期工程。
(五)完成“三馆一台”文化中心大楼和就业培训中心大楼建设,切实为群众学习、培训、就业、娱乐提供服务。
(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硬化渠道62公里,整治农田9000亩。完成南扶水库大坝除险加固工程,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万亩。
(七)继续抓好以文明生态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建设文明生态村64个。
(八)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人数达农村总人口的90 %。改造卫生院6个,新建行政村卫生室10间、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
(九)继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力争应保尽保,实现农村“低保”人数从上年的6870人增加到8890人。
(十) 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组织转移劳动力3800人。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四届九次全会以及刚刚闭幕的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励精图治,扎实工作,为全面建设“富裕定安”、“活力定安”、“文化定安”、“和谐定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