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版总第639期 >2023-03-08编印

海南定安县大山村:写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文章
刊发日期:2023-03-0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大山村位于海南省定安县中南部,是定安县首批建设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山村在文化赋能上做文章,深入挖掘村里的资源和文化,持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文化创新

——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近年来,大山村聚焦文化创新,突出三大特色——石刻文化、墙绘文化、咖啡文化,打造了“大山碑林”“中国百山图”“水塔咖啡”“最美胶园”等特色品牌,形成了集修学研学、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产业,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

甫一进村,就能看到素有“大山村里没有山,百米长卷绘百山”之称的“中国百山图”墙画,百山云集,引人入胜。大山村还将中华优秀诗文名篇与传统书法结合,利用“大山”和“奇石”,将入村主干道打造为“大山碑林”,汇集中国书法史历代名家字体,形成中国书法集中展示的“露天课堂”,成为研学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山村在展现地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多样的文化体验。

为避免千村一面,大山村集思广益,用“一杯咖啡”撬动乡村振兴。喝咖啡、逛集市、赏国风、尝美食……这样热闹非凡的场面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定安县首届水塔咖啡文化周”上演。活动期间,海南日报等16家媒体对文化周活动进行报道。大山村共吸引了游客2000余人,收获了来自参展商家、农户及游客的好评。大山村依托“水塔咖啡”,将其与琼剧文化等海南文化、传统国风文化相结合,创新农文旅产业融合模式,激发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仅有助于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种植业、旅游业、电商产业等迅速发展,同样为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拓展了新思路。

特色文化

——乡村发展的独特灵感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要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近年来,作为革命老区的大山村持续深度挖掘并系统梳理研究苏东坡文化,重视挖掘利用琼崖革命故事等海南红色资源,做足文化增量,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巩固拓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走到大山村中心的老水塔空旷地方,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石映入眼帘。文字以苏东坡体刻于石上,以其书法饱满强劲的丰腴之态,呈现“两山”理论。大山村通过碑刻这种独特的文化方式传递党中央的声音,既彰显碑刻的匠人技艺,展现传统书法魅力,又进一步放大了生态振兴的发展理念。

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是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重要途径。大山村在开展宣教活动的大榕树下,以“江山就是人民 人民就是江山”为主题,讲述“解放海南岛的10个小故事”,凝聚群众、引导群众,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示范样板。

美谈佳话

——乡村善治的柔性力量

古有“六尺巷”谦和礼让,今有“六分地”摒弃前嫌。大山村倪姓、莫姓两家围绕“六分地”土地权属问题纠纷已久,2021年大山村启动人居环境改造工作后,两家人因为这块地的归属问题再起争执。

“六尺巷”的历史典故为正确解决民间利益矛盾提供了范本。当地党员干部从“六尺巷”故事中得到启发,对两家不断上门走访,从中调和,最终说服两家各让一步,将“六分地”让出作为村级绿地公园,成功解决了倪姓和莫姓两家几十年围绕“六分地”的纠纷。如今,“六分地”已然成为村里的公共绿地,改善了村容村貌,甚至成为休闲运动的好去处。2022年大山村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六尺巷”这一美谈佳话作为文化载体,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六分地”作为乡村治理案例,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从美谈佳话中汲取养分,为乡村善治提供柔性力量的成功实践。

我们欣喜地看到,大山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这一行动遵循,立足于变“废”为宝、资源充分利用的原则,开拓创新使用橡胶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橡胶林中开设停车场、配置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并建设咖啡卡座、露营平台等配套设施,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党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