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综合新闻总第636期 >2023-02-16编印

张润:把“初心”写在田间地头
刊发日期:2023-02-16 阅读次数: 作者:黄荣海  语音阅读:

担子始终在肩上,脚步始终在田间,张润从事农技工作至今已有27个年头。20多年来,他热爱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也怀着对定安这片土地的深刻情感,不离不弃,勤勤恳恳,坚守在基层一线服务“三农”,从技术员到助理农艺师,到农艺师,再到高级农艺师,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肥专家”。

张润是定安县农业科技发展中心水产服务室主任。近日,定安县第一届优秀人才评选结果出炉,张润榜上有名,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作为农民的儿子,张润从小就跟随母亲在田里劳动。一生与农业、农村、农民结下深厚情缘的他,更加懂得热爱土地、善待土地、利用好土地。

科学合理的对农作物进行施肥, 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农民朋友不容易接受科学施肥,更喜欢用老观念用肥,结果就是肥料施了不少,产量提高却不明显。”张润说。

为扭转农民朋友们的施肥旧思想、旧观念,做好化肥提质增效工作,让农作物更好、让土地更优,近年来,张润带领他的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不厌其烦,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示范,为群众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指导,共在水稻、辣椒、圣女果、丝瓜、豆角、槟榔、橡胶、甘蔗8种作物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255余万亩,每亩节省肥料成本10元,亩增产增加收入48元,亩节本增效58元。5年累积节本增效14833万元。

在张润及其团队的广泛宣传和对农民的培训及技术指导,特别是样板示范效应下,广大农民目睹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的效果,从而认识到盲目施肥、过量施肥、施肥不足,偏施肥料等都是错误的,也认识到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才是科学的施肥方法,于是大家自觉地转变施肥观念,并付诸于行动,不少农民还请他们到田间地头帮他们抽样检测,有的甚至自己采样将土样送到农技中心要求化验。

水稻是定安的主要粮食产业,但单产较低仍是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010-2015年,定安县承担了国家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项目组织实施工作。

“坐在办公室里是搞不好农业的,哪怕是你是高级农艺师,也必须亲自下地,不然对农民群众说话就没底气。”张润倾其所学守卫“定安粮仓”,期间,他坚持深入定城、翰林、岭口等镇田间地头,解决老百姓在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将农业实用技术传播给当地群众,在农户需要的地方,都会看见张润的身影。

每到水稻生产季节,张润还带着技术人员下到田间地头,组织万亩高产示范区农民进行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水稻品种的选择,大大提高示范区农民科学种田水平,为该地区水稻高产打下了基础。

通过6年的水稻万亩高产示范,示范片所在镇亩产比同年同期亩增长6.8%-7.8%,大大提高了全县水稻生产水平,对促进定安县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

从事农技工作20多年,张润穿行在全县各镇的田洋地头,他的足迹早已遍布了定安境内的每一个镇村、每一片田野。

定安县南部地区属于火山岩地区,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硒元素,其生产的大米易煮、味香、口感好、营养丰富。如今,定安富硒大米已经享誉省内外,既是定安的一张名片,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这其中,就有包括张润在内的广大农技工作者的一份贡献。

2011年,定安县政府决定利用南部富硒土壤资源,打造定安县富硒大米品牌。从2011-2014年,张润跟同事一起,不畏酷暑,三年时间里,在南部五镇22个田洋共取稻谷样338个,送到农业部指定的检验机构农业部热带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检测,达到国家富硒大米标准的占96.2%。2013年2月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定安富硒大米”为地理标志产品。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只有不断努力、不断突破、不断超越,才能紧跟新时代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向农户推广新理念、新品种、新技术。”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张润表示,将继续抱着一颗为民服务的初心,一如既往地为全县群众做好农业技术服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