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大山村。张茂 摄
浑然天成的书法石刻、纵情描绘的水墨墙绘、千姿百态的山石奇观……走进定安县龙门镇大山村,绿树掩映下,目之所及古韵绵长。漫步其中,犹如踏入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廊。
不近山水,亦缺乏特色资源,看似不起眼的大山村,如今围绕“山石”打造一系列文化景观,让文化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亦为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百山图里纵览祖国风光
从海口出发,一路疾驰,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画卷不久便映入眼帘。
在大山村口,一幅长达150米的中国百山图跃然于墙面之上,雄伟壮阔的祖国风光徐徐展开——
这里有山清水秀的庐山、云雾缭绕的黄山、气势磅礴的泰山、巍峨壮观的华山……旭日东升时,红装素裹的崇山峻岭分外妖娆;万里晴空时,连绵起伏的青山碧水鸟语花香;白雪皑皑时,云遮雾罩的重峦叠嶂连绵不绝……在此纵览祖国大好山河,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大山(村)没有山,中国百山在大山。”当地村民如今挂在嘴边的这句话,既道出了浓厚的乡土之情,也说出了大山村探索乡村发展之路的不易。
名为“大山”,却无大山。地处定安县中部的大山村,与山并无关联。这里既不毗邻高山,也不靠近江河,与城区相距较远。村里没有历史文化名人和典故,文化底蕴也相对薄弱。
过去几十年,许多大山村村民靠种植橡胶、槟榔等常见作物求温饱,还有不少村民只能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多年来,大山村曾多次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问题的关键还是没有特色。”大山村党支部书记倪志坚过去既无奈又发愁。
先天资源匮乏的大山村,应该如何找准乡村振兴之路的“打开方式”?
2021年8月,大山村党员干部邀请乡贤回村。“既然要做,就要做出水平,留下传世之作。”大家讨论后明确,以“山石”为核心,注入文化力量培育大山村之魂,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大山村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此后,村里围绕“山石”打造了一系列文化场景,气势磅礴的中国百山图就是其中之一。
在此基础上,大山村还围绕“山石”文化开发建设“大山十景”等乡村“打卡点”,未来这里将以“全国山石文化第一村”为目标,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链条,创新拓宽村庄振兴之路。
石碑上流淌的中华文明
大山村村口有一块约2米高的石头。石头上刻着“大山之眼”四个大字。仔细一瞧,石头中间有个缺口,恰似人的眼睛,似有“开眼看世界”之寓意。
移步向前,约一公里长的村庄主干道两侧有许多石碑。石碑以中国诗书文化为脉络,按山、海南历史文化等不同主题分区域陈列,上面刻有许多古诗词、名人名句,并分别标明碑上使用的书法家字体。比如,源自《诗经》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采用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体;孟子的“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采用了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字体;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则以“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行书雕刻……一步一景,细微之处皆见“文明”。
大山村石刻的独特之处还不止于此。每块石碑的形状以及碑上的诗句、字体均有考究,讲求形神一致。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创作者的诸多巧思。比如,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其中悠然淡泊的意境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最擅长的楷书相得益彰,与外形圆润的石头相辅相成,诗、书、刻、石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十分有趣。一座座石碑上流淌着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亮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既要敢于“小题大做”,也要敢于“无中生有”
主持大山村文化景观设计工作的,是该村一位乡贤。他对此用意颇深,一方面,要打造村庄的文化意趣,让更多村民尤其是学生接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凸显文化特色,将其作为面向游客的旅游吸引物,发展旅游。
这位乡贤表示,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注入文化。既然叫大山村,就用关于山的书法和绘画等做足“山”的特色。因此他瞄准特定主题,刻意雕琢出如今这番文化景观。同时,展现海南历史,提升村庄对游人的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石碑上的诗句,是他专门从典籍、典故中精心查找的,能展现特定历史和文化意趣。
大山村中还有一处独特风景——一间利用水塔废弃空间打造的大山咖啡屋。这间咖啡屋建成后,许多到大山村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此品一品咖啡。除了商机,聪明的大山村民还从中看到了许多文化价值。他们结合海南咖啡种植史,因地制宜打造了“从我的海南岛来的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等一系列文化场景,让文化成为真正“看得见的风景”,不仅好看还能生钱。类似的理念,同样体现在大山村的生态文化和党建文化打造中。
“乡村振兴,既要敢于‘小题大做’,也要敢于‘无中生有’。”该乡贤表示,文化的注入拓宽了大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后的大山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村里以后还会派人进行解说,争取让游客“拿起相机”。他也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文化人士前来参观游览。
据倪志坚介绍,目前,大山村正在打造“一轴七带多点”乡村景观带,村里的民宿、餐饮等配套设施正在建设完善。采摘园里已经种下莲雾、黄皮、红心橙等瓜果。和村民这两年新种下的瓜果一样,大山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成效。(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