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打造‘六水共治’示范样本,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2月22日,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定安县调研时要求。 宋国强 摄
近年来,定安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出台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持续开展打击土法熏烤槟榔、秸秆露天焚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河湖“清四乱”四个专项行动,用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用生态底色铺就发展和民生画卷。
槟榔加工是定安不少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有村民搭建土炉,土法加工槟榔青果,“榔烟”污染曾经是定安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定安疏堵结合,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大型加工厂,鼓励小型槟榔加工坊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县直部门及各镇组建联合执法队伍,每年槟榔加工季节开展常态化巡查,对土法加工“冒头就打”。截至目前,“榔烟”污染在定安基本“销声匿迹”。
治理秸秆焚烧,定安强化县、镇、村三级监管责任体系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加强管控;同时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综合利用。
加快生态修复,推进县域内多个矿区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定安逐步形成了矿业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境内富文金矿曾经遗留有大量的废弃矿井和尾矿渣,经过20多年的风雨侵蚀,尾矿渣中重金属逐渐扩散,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启动富文金矿矿区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定安先后投入2826万元对受污染土壤进行治理修复,固化封存13378立方米污染土壤,过去农田遭毁、草木不生的龙州河和鲤鱼小溪两岸,如今草木葱茏、山青水绿。
抓治水就是抓生态、抓发展、抓民生。近年来,定安把污水治理作为主战场,城乡统筹,多管齐下,通过一揽子举措,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从源头抓起,强化各类污染管控,推进河湖治理和水质监控,完善城市排水管网设施,多管齐下治理污水,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
定城污水厂是定安县中心城区唯一的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设计处理污水量1.5万立方米/天、服务人口8万人。随着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再加上每年5月-10月雨季高峰期,污水厂运行常常满负荷。定安县加快项目建设,今年1月中旬二期项目正式投用,定城镇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整个中心城区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龙湖镇文头岭村,一座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似一处雅致的“庭院”,暗红色的围栏内芳草如茵,与站外香草田园景区池塘的潺潺流水交相辉映,引来不少游客“打卡”拍照。定安县建设的这座农村污水处理站,通过管网收集村里各家各户的污水,经多道工序处理达到海南农村地标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附近香草田园的景观鱼塘用于景观浇灌,不但美化了环境,也实现了污水的综合利用。
目前,定安已有300多个村庄完成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其中有不少像文头岭村污水处理站这样具有景观特色。
在海南开展的“六水共治”攻坚战中,定安将坚持规划引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城乡一体、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水岸同治、标本兼治,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水环境治理,以确保向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高分答卷。
按照初步形成的工作方案,未来五年,定安将全面消除城镇内河黑臭水体;2022年至2023年,将完成新竹、龙湖、黄竹、龙门、雷鸣、 富文、龙河、岭口8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争2026年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超过95%。同时,定安还将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深化完善全过程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按照“同网、同水、同价、同服务”的要求,延伸塔岭和黄竹水厂管网,新开工建设新竹供水厂,推进龙门、麻罗岭水厂尽快开工;统筹实施防洪排涝工程,新建龙州河、南渡江、潭榄溪及巡崖河四条主要河流重点河段防洪堤6.68公里,对13.16公里已建堤防实行生态化提质升级,协同推进老城区排涝设施改造;全面推动实施节水优先战略,以提高用水
效率为核心,对境内5个中型灌区进行维修改造。
目前,定安已成立“六水共治”领导小组,抽调水务、生态环境、农业、资规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集中办公,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同时,建立监督考核制度,通过“一月一调度、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导、 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一年一考核”“六个一”制度进行监督考核,年度考核“成绩单”也将作为对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县委书记刘峰松表示,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打好打赢“六水共治”攻坚战,定安将坚持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生态治水的总原则,紧扣治水“五年三步曲”时间节点,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标准,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以实现全县“水生态、水资源、水产业、水景观、水文化”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建设,奋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定安样本”,为建设开放包容、宜居宜业、充满活力的美好新定安奠定优良的生态环境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