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所欲言,各抒己见。1月5日下午,政协第十一届定安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在为期3天的会议中,委员们将协商和审议各项报告,建言改革发展,献计民生福祉,为定安经济社会发展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项目建设|民盟定安县总支:破除投资项目建设难题 助力定安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去年以来,定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项目建设“百日大会战”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但招商引资项目质量不高、产业带动不大、项目落地难、社会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缓慢一直以来是定安的一大难题,如顽瘴痼疾,有待祛疾除疴,确保定安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主要表现为:招商项目落地难;影响项目建设因素较多,项目推进较慢;项目集约化管理不足,未发挥平台公司作用,与先进地区项目管理模块化、流程化、标准化差距较大;结合自贸港建设策划招商项目较少,园区未完成具体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针对性不强,产业聚焦程度不高。
建议:优化招商程序,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成果;加大土地储备,完成规划入库,解决土地规划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投资项目管理机制,解决项目建设“长短腿”问题;加强制度创新,服务投资项目,从立项、规划、施工到验收的项目建设全周期,推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革命性流程再造,重建项目投资流程。
社会保障|县政协民族宗教专委:加强城镇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工作
随着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家各种惠民政策在农村开花结果,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与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城镇低收入人群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亟待加强。县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开展城镇低收入人群认定及审核管理工作,依法加强城镇低收入人群动态监督管理,完善落实监测预警机制,切实做好低收入人群救助工作。截至目前,全县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共纳入低收入家庭438户1640人,临时救助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335户1271人。
尽管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城镇低收入人群保障力度有待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尚需提升、城镇低收入人群认定审核流程有待简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不足、民政基层队伍薄弱等问题。
建议:一是完善城镇低保各项救助制度,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住房救助制度;二是加大宣传,正确引导,进一步向群众和社会宣传其政策的主要内容,有社会救助的职能部门应利用网络、电视台、街头LED平台宣传播放相关救助政策。三是严格程序,强化管理,将城镇低保、特困、临时救助、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审核确认权限按程序下放,大力提升社会救助效率;四是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对因各种事故伤亡、突发重大疾病等遭遇特殊困难需立即采取救助措施的情形。五是健全基层救助队伍,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建设,充实镇级社会救助人员,夯实村(社区)协助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建立和完善民政部门与慈善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
文旅融合|程守满:高标准建设母瑞山红色文化旅游区
母瑞山是琼崖纵队的根据地,被誉为琼崖革命的“摇篮”。海南革命历史上著名的“23年红旗不倒”指的就是母瑞山革命精神。2021年6月,母瑞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揭牌仪式在定安母瑞山举行,这也是海南省第一家红色旅游4A级景区。母瑞山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但是,母瑞山红色文化旅游区建设还处在建设阶段,存在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研学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教学体系不全、设施保障不高等问题。
建议:一是成立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管理机构,立足现有机构,整合资源,向上游和下游延伸,打造“1+1+N”红色教育格局:一个平台、一个经典、多个场地,形成“声情并茂、寓教于乐”的红色立体教育;加强与母瑞山干部学院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精品课程、培训教师队伍、设计教育路线,并“双向”选派党员干部学习培训,提升红色教育培训实效性。二是对现有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增设宣誓台、承诺墙、模范人物等红色党建载体,充分打造景区内10余处革命遗址,丰富其内涵;开发研学资源,按照教育与旅游的规律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母瑞山精神的资源系统;三是建立长效保障机制,聘请专业规划小组设计,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重点建立安全保障与课程保障制度;建立联盟机制,成立合作联盟,共同开发研学红色教育产品,推动产品的创新与升级,服务不同需求研学群体;建立多方位的投融资体制,吸收社会基金,加大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保护;推出系列化母瑞山文化印记的红色文旅产品,满足不同市场消费群体的诉求;构建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基地保护与发展格局。
美丽乡村建设|胡波: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定安美丽乡村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要真正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目标,坚定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美丽乡村建设还存在着规划不到位、主题不鲜明、特色不突出、内容不完善、产业没支撑等问题。
建议:一是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城镇化规划,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克服环境和投资两大困难,依托村镇资源禀赋,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种养结合的农产品深加工和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等绿色产业。三是突出“乡味”。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做好深入挖掘、溯源整理,让城市人能够闻“乡”而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四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明确财政投入范围、投入标准和投入方式,保障建设“美丽乡村”资金专款专用。五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保护环保理念,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实现群众思想上同步“美丽”。
民生工程|陈超军:健全服务体系 提升蔬菜保供稳价能力
菜篮子是关系广大居民的民生实事,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定安蔬菜产业快速发展,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夏秋季可种植品种少,种苗繁育体系不健全;基地生产能力不足,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设施农业水平差,蔬菜加工贮藏能力不足;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技能培训需加强;蔬菜市场价格调控能力弱,容易出现易涨易跌现象。
建议:一是加快推进常年蔬菜基地建设,稳定和扩大蔬菜种植,确保城区蔬菜自给率达65%。二是加大“菜篮子”产业投入,设立“菜篮子”产业扶持资金,做强“菜篮子”公司。三是加强组织引导,加快实现产销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四是优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加快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菜店物流建设。五是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形成县有蔬菜技术推广中心,镇有蔬菜技术服务站点,村有蔬菜技术示范大户的蔬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六是强化蔬菜市场管理,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蔬菜生产与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
城市建设|欧卜菁:加快推进定安城市更新工作
定安县城市更新起步晚,欠账多。自2012年来,完成旧改(棚改)项目18个,改造户数1137户。自2019年开始,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个,改造户数852户,改造面积7.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200万元。从定安城镇建成区情况看,新区建设潜力有限,因此,定安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必将成为“十四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
建议:统筹规划,分期实施城市更新活动,应对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旧城区(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制定具体目标,做好资金测算,拟定实施计划,确定开发建设方向,以此作为城市更新纲领性文件加以引导并实施。多措并举,灵活实施城市更新活动,对危旧房比例较大,地段位置优越的,可以实施以拆除重建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对房屋质量较好、片区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差的,可实施以提升居住环境质量为重点的老旧小区改造;对部分危旧房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旧城区(城中村)等,则应统筹考虑实施旧城片区改造。多元投入,政策引领,确定以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补助为辅的资金运行机制,按“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主动招商引资实施城市更新,并制定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更新领域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注重保护,确保城市更新成效,在改造的同时,更注重体现地方特色,尤其在定城,更要将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特色,贯彻到城市更新全过程。
乡村振兴|吴淑征:加大农副产品品牌培育
定安是农业大县,近年来,定安县在“三农”之路上突飞猛进,全县共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园2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园6个;全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1个,获得海南名牌农产品2家,获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2家,获得IS09001管理认证企业6家。“定安黑猪”“定安鹅”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安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认定,“定安粽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被评为“2017年海南农产品十佳区域公用品牌”。
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全县农副产品品牌培育方面,仍然存在着运用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商标发展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
建议:一是制定农副产品创牌工作规划和计划,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副产品商标发展态势;二是加大政府组织推动力度,通过奖励,激发农民注册商标的内在动力,鼓励拳头农产品争创名优品牌;三是切实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品牌战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知识宣传;四是妥善解决品牌滥用问题。既要加强对主体责任的重视,形成农户企业主动维护区域品牌的内在动力;又要加强外在监管,建立区域品牌内的农户企业信用体系,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