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热点新闻总第530期 >2021-02-02编印

以人民为中心 以健康为根本 筑牢“健康定安”之基
刊发日期:2021-02-0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020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28家;接收门诊、急诊人次数117.29万人次;卫生技术人员共1251人,全县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2人;全县总床位数1528张,达到每千人床位数5张的目标;全县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末的76岁提高到78岁……“十三五”时期,是定安医疗卫生服务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5年。一个个数字、节点、事件、人物,展示出定安医疗卫生事业喜人的发展变化。

筑牢健康防线 助力脱贫攻坚

“以前村里的老人生病,都要到7公里外的镇上看病,老人腿脚不便容易摔着磕着,很麻烦。”对定安新竹镇禄地村委会新村岭村的贫困户王大爷来说,看病出行曾经是头痛的难题。而如今家门口的村卫生室不仅诊疗设备“五脏俱全”,还签约了家庭医生,经常到家里随访为他们检查身体。

村卫生室是基层百姓健康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定安健康扶贫工作按照“基本医疗有保障”这一总体要求,通过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完善农村卫生室建设,所有村卫生室建设均已达标且配备至少一名合格村医;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成立团队134个,贫困人口、计生特殊家庭签约服务全覆盖;大力实施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共救治管理2470人;落实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2872名慢性病患者均实施规范管理;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

加大投入 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以前,就连普通的感冒,我都不会来县中医院看。”在定城镇潭榄村许先生的记忆里,以前的县中医院条件简陋,医疗技术落后,只有几名医生的门诊,只能看一些基础疾病。医生给病人检查的仪器是传统的“老三件”血压仪、听诊器和温度计,连X光、B超、CT等检查都无法完成。

改变发生在2019年。2019年4月26日,县中医院新门诊综合楼正式启用。该楼是在原址上新建一栋地下1层、地上6层,占地总面积15953.3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646.79平方米的新门诊大楼,共投入资金3292万元;楼内设有国医馆、名老中医工作室、针灸推拿科、中西药房等科室,配备了万东最新一代i_Open0.5T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C臂X光机、DR机、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64排螺旋CT机、腹腔镜等现代化医疗设备,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合理、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在最基层的村卫生室,变化也在悄悄发生。“以前,卫生室条件不好,环境简陋,基础设施也不够,病人一多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但标准化卫生室建成后,卫生室面积扩大了近一倍,村民头疼发烧感冒都来这里,就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雷鸣镇山地村委会卫生室的村医冯学明开心地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定安持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如今,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县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和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定安仙沟和坡寨卫生院门诊楼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项目建设48个。医疗基础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上下联动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感谢省里来的专家,感谢县医院的医生护士。在家门口就能接受省级专家治疗,家人照顾也方便,真的太感谢了!”定城镇罗温村委会沙内村村民王海生感慨地说道。

王海生口中的能在“家门口”完成手术治疗,得益于2020年8月,海南省人民医院与定安县人民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合作协议,让好医生下沉到基层。医联体医院的建成,标志着省人民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在学科建设、医疗技术、医院管理、科研教学等方面将进行深度整合,以合作搭舞台、科室结对子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打通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就诊通道,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格局,促使县人民医院逐步达到三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正是这场省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联姻”,让定安百姓“大病不出县”的愿景得以实现。而这也是定安有序推进医改工作的成果之一。

如今,县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初步建立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逐步推动县医院达到三级医疗服务水平;组建2个县域医共体,覆盖基层医疗机构17家;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均同医联体合作单位建立远程诊疗平台,让更多、更好的医生真正下沉到基层,在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同时,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线。

一个个数字、一个个节点、一个个人物,无不展示着定安医疗卫生事业喜人的发展变化。五年来,定安不断发展变化的基层医疗事业,持续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壮大的卫生人才队伍、有效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一项项便民利民的医疗卫生举措,让定安居民看病不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