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文化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谁掌握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取得最终胜利。其实文化的竞争集中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虽然我国硬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但文化软实力相对落后,与我国的文明古国和大国地位不相符合,因此,如何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自2016年以来,定安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贵在坚持,重在落实。定安不断增强跨文化传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做好“定安营销”,以创新的传播力、鲜活的细节和可触可感的故事,来塑造人们对于定安的认知。本文选择定安县为蓝本,以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如何硬着陆、文化软实力如何“变现”等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力图对定安县文化软实力及其如何提升、如何变现做一个初步梳理与总结。
关键词:文化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变现
1、基本情况
定安县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偏东北,东经110°7′—110°31′,北纬19°13′—19°44′。东临文昌市,西接澄迈县,东南与琼海市毗邻,西南与屯昌县接壤,北隔南渡江与海口市琼山区相望;东西宽45.5公里,南北长68公里,疆界长251.5公里,全县面积1177.7平方公里。全县107798户,341379人,农业人口242801人,占总人口的71.12%。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6月建县。天历二年(1329年),升定安县为南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南建州为定安县,县治定阳,1520年定阳改称定城。20世纪50年代县城东扩,2007年12月县委县政府东迁塔岭新区。南渡江南岸的定城是定安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定安旅游资源丰富,风土气息浓郁。有古色古香“百里百村”乡村旅游线路、南丽湖名胜风景区、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海南热带飞禽世界、定阳古城(定城)、见龙塔、太史坊、八角殿、张岳崧故居、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等,许多古建筑和革命纪念物被列为省、县级保护文物。“军坡”文化节(庙会)最具本地风土人情气息,是千百年来定安人民祭祀祖先、历史英雄人物的传统民俗活动。定安粽子、定安黑猪骨头汤、白切定安鹅、红烧仙沟小黄牛、白灼定安黑猪排骨、南丽湖啤酒鸡、定安坡寨羊火锅、定安农家红豆煲、定安鸭饭、翰林焖猪蹄、清蒸南丽湖沙蚌鱼等定安特色美食,誉满琼州,深受各地宾客喜爱。
2、主要做法
五年来,定安县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文化自信、文化繁荣、文化强国”,就“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服务、文化惠民”,就“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就“文化使命、文化创造、文化进步”等方面内容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的重要阐述,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定安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中,明确深刻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充分发挥定安淳厚的人文历史、清幽的人居环境、地道的特色美食、和谐的乡风民情优势,以项目促发展,以改革添动力,以真情惠民生,以铁纪转作风,着力建设热带富硒循环农业基地,着力建设环保型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着力建设康体养生旅游城,把定安打造成为全国知名休闲康体养生胜地和海南特色生态产业强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传承定安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变现”核心竞争力
定安县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民风淳朴,名伶辈出。明清两代中进士12人,举人93人。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的“奏考回琼”,为琼州士子科考做出了重大贡献。清代张岳崧殿试被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为海南历代科考名次之冠,嘉庆皇帝有“何地无才”之谕,在海南享有“一里三进士”“父子进士”“公孙举人”的美誉。定安是琼剧的发源地,名伶辈出,素有“无定安不成剧团”的民间流传,被誉为海南“琼剧之乡”,201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授予定安县“中国民间文化(琼剧)艺术之乡”称号。
定安的气质与灵魂,是文化,也是“软实力”的核心体现。人文历史底蕴深厚的定安,如何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如何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定安县提出,打造产业“硬实力”,首先要延续定安文脉,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挺起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1. 打造“红色”IP:加大对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力度,传承好红色基因。定安除了加强对定阳古城、老县衙等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的保护修缮外,从2014年起,不断加大对红色文化建设的力度,至今已投入1.5亿元对母瑞山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母瑞山位于定安县南部,是琼崖革命的“摇篮”,于1928年、1932年两次成功保留革命火种,创造了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海南解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于1996年8月1日落成,同年8月15日被列为省级革命纪念建筑物,2001年6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2月22日母瑞山革命根据地被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7个部委审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母瑞山革命根据地不仅是全国、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是全国、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起对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进行扩建,先后建成了红军驿站、新展馆、红军广场景观工程、遗址修缮、拦水坝、停车场、进山大门、垃圾收集点、LED信息发布屏、主题雕塑等。
在建项目有党员干部培训基地(一期投入5900万元),“战备岁月”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展示馆(投入1542万元),综合功能会议厅(投入1144万元,打造多功能学习报告厅、红色电影院)、骑行慢道、旅游厕所。
目前,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机关工委、团省委、海南日报报业集团、省国资委、省委党校分别在母瑞山挂牌,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实训基地。中瑞学校获“全国红军小学”授牌,成为全国第213所红军小学。
2. 打造琼剧IP:改革创新,振兴琼剧,开创琼剧传承和发展新局面。定安县是著名的“琼剧之乡”。琼剧是岭南四大名剧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定安县琼剧群众基础深厚,因此名伶辈出,各种琼剧人才举不胜举,有“无定安人不成剧团”的美誉,全省琼剧团几乎都有定安人担任主角。卜效村是著名的“琼剧村”,演出历史悠久,名伶辈出,基础雄厚,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懂唱琼剧。琼剧在定安人民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中,平时喜欢唱几句流行琼剧,自娱自乐,鼓舞信心。遇上结婚喜庆,则请来八音唱琼剧,以之助兴。农村乡镇,每年的军坡节期,都请来琼剧团演出,接待亲戚、宾朋,欢庆佳节。
在持续加大力度支持打造卜效村“琼剧村”基础上,定安县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制定《定安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琼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出台奖励措施鼓励琼剧创作创新,琼剧剧目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定安娘》《梅卉传》《双教子》《父爱如山》《母瑞红云》《祖宗海》《同在蓝天下》《自贸港是我家》等一批优秀剧目成功创排演出,其中琼剧《定安娘》《父爱如山》《母瑞红云》《祖宗海》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定安县琼剧团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四年上京演出的基层院团。《定安娘》荣获第二届海南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海南省2014-2016年度优秀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奖、第二届南海文艺奖。《母瑞红云》荣获第三届海南省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海南省2017-2019年度优秀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奖、第三届南海文艺奖。
在此基础上,县委宣传部组织专家团队精心研究,编制完成《琼剧传统艺术视觉形象标准化创作研究》专著,为海南琼剧文化品牌标准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专业依据和传承贡献。
(二)讲好定安故事,推动城市传播力“变现”强劲生产力
历史文化如何表现、怎样活化活用融入生活?需要采取现代化表达方式、具有渗透性的传播力。随着文化旅游消费升级,讲好文化故事尤为重要。定安县不断解锁文化内涵和尘封的历史,采取创新的、渗透式的传播方式,以“文创+”概念来讲好定安故事,创造了文化“变现”消费产业的定安模式。
1. 以“琼剧+美食”强力传播美食文化,传播地方戏曲和饮食文化。定安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国智库联手策划制作了定安创意竖版宣传片《琼剧说定安》美食专辑,用琼剧的演绎形式介绍定安粽子、鸡屎藤粑、仙屯鸭饭、田野木薯糕等定安美食,在抖音、微信、快手等社交媒体得到了广泛传播。经典的琼剧段落被重新编曲作词,传统唱腔与流行音乐、美味佳肴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让不少网友直呼“打破了次元壁”,传播量达到“100万+”级别,有效地讲好了定安故事。定安将根据有关专家和广大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陆续推出《琼剧说定安》民俗、风景等专辑,用创意和匠心打造具有广泛传播力的新媒体产品,助力定安城市形象传播。
2. 用“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打造消费扶贫节庆活动大平台,培养新型消费文化。2018年以来,定安共举办27场消费扶贫活动。消费扶贫是定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的一项具体行动,政府搭建供需对接渠道,推动贫困户和合作社产品走入市场,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形式鼓励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购买扶贫农产品,以消费促进贫困户生产增收,提高自身“造血力”,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2019年举办“美食节+爱心消费扶贫大集市”“迎国庆·庆丰收”爱心消费扶贫集市等活动,为全县贫困群众架起消费扶贫供需对接的桥梁,海南爱心扶贫网定安总销售额达447万元,销量居全省第4名,获2019海南消费扶贫年货大集“最佳组织奖”。定安县凭借“一丰一创两带三争”的良性循环模式入选为消费扶贫典型案例,成为海南省唯一一个成功入选并荣获2019年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奖的市县。
3. 将“直播+电商”带货模式全面导入,通过网红直播等方式推介定安粽子和特色美食,在全国范围内讲好定安故事。从2010年开始,定安连续举办11届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节,尤其是近年来每年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美食文化推广活动,为定安粽子的热销提供了有利平台。2020年的端午美食文化节,定安推出网红推介定安美食短视频《21天爱上定安》,点击率超过800万人次,同时融入了时下热门的“直播+电商”带货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新增了关注群体,关注定安的粉丝以“1000万+”计算。定安倾力打造美食文化,做大做强粽子产业,使定安粽子从一种传统的节日食品,发展壮大成为绿色生态的富民大产业。2020年,定安粽子总产量2900万只,比2019年增长26.09%,实现总产值4.35亿元,同比增长24.29%。定安粽子销量从2010年的100万只,实现了10年增长29倍的跨越式增长。定安粽子产业链,从上游的定安黑猪养殖、富硒稻米种植、柊叶种植等原材料生产到中游的粽子加工制作,再到下游的粽子销售及粽元素产品营销,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人增收致富。据统计,粽子产业每年拉动定安黑猪肉及大米销售达600多万斤,咸鸭蛋2800万余枚,柊叶1.5亿多张,同时带动包装制作、快递物流、调味用品、煤气供应等行业的生产就业和增收。
(三)创新定安模式,锻造硬实力“变现”发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让我们的文化软实力硬起来,文化和经济的双翅就一定能托举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擦亮“定安之窗”文化之眼,强化主动策划、主动“上菜”能力。4月27日,定安县融媒体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运行,这是定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要举措。县融媒体中心积极发挥传播服务聚合效益,用心用情服务好本县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创新利用融媒体指挥大屏服务本地企业冷泉阉鸡“智慧”养殖系统,主动为企业推广“智慧”系统养殖经验,为海南建设自贸港挖掘“智慧”建设生动实践案例。同时,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及微博公众号、抖音等平台,紧扣中央、省、县宣传主线,创新设置了《海南自贸港》《人才系列专访》《定安好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自贸英语角》等一系列主题专栏、专题板块。自县融媒体中心创建以来,各大主流报刊网络媒体刊发定安新闻稿件526篇。今年端午美食节文化节期间,创意推出《琼剧说定安》《爱上定安21天养成记》等45个视频,通过抖音、微信、快手等社交媒体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全网播放统计8968864人次。
2. 打造定安“形象”IP:塑造创新城市旅游产业新形象,增强与旅游者消费者之间信任度。定安先后设计发布了城市旅游代言人漫画形象小青梅、农副产品形象小黑猪,通过营销(网络投票)等手段进行宣传推广,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及游客、消费者的认可。以农副产品形象小黑猪为设计元素,建设一批“我是小黑 来自定安”城市微景观,推动“小黑”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授权定安各类农产品经营主体使用农副产品形象小黑猪,打造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定安农副产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定安还聘请专家团队对定安黑猪、仙沟黄牛、富硒大米等农副产品产业链进行深度研究形成报告并发布,极好地树立了定安的城市形象。
3. 推动“全民代言”,以鲜活的细节和可触可感的故事全力做好“定安营销”。定安县还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发起“人人都是志愿者”倡议,开展“热力自贸港、活力定安人”系列传播活动。2018年以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快闪、志愿者短片、短视频接龙等方式,分别通过了《定安贫困户给全国人民拜年》《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自贸港》《志愿定安》等视频传播方式,并上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讲好定安故事,传播好定安声音。惟有润物无声,软实力变“硬实力”才会实至名归。2018年,定安县互联网+爱心消费扶贫农副产品展销会,认购总额达1.02亿。两天的展销会活动线上、线下总销售额近210万元。其中2020年上半年共举办8场。2020年上半年累计消费金额352.5万元,受益贫困户多达900户;发起7期爱心助农团购活动,累计售出430只红鸭、66只阉鸡、10800枚鲜鸭蛋、1575斤地瓜芋头、116个椰冻奶酪、1580斤山药、440斤黄金百香果等,总销售额达3.8万元,参与团购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达280个次;全县18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上半年上行金额132万元,下行金额208万元;在海南爱心扶贫网上架贫困户产品108批次,线上销售额达6.5万元。截至2020年6月31日,海南爱心扶贫网显示,定安累计总销售额达732.5万元,累计总销量排行榜全省第2名。
4. 提升定安影响力,“硬化”文化软实力,实现县域文化和经济双翅腾飞。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母瑞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举办了385期培训班,共计19600多人参加培训(其中“三同”培训班123期,培训3635人),2019年培训班次同比增长120%,培训人数同比增长113%。此外,还积极发动有条件的农场职工自愿提供住房参与“三同”培训活动,为培训学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创造有利条件,让当地群众优先从红色资源中受益,目前已有77户职工加入,提供床位296张。2016年以来,培训收入210万元。201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8.25亿元,同比增长7.4%。2019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9.96亿元,同比增长6%。2020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43亿元,同比下降15.5%,增幅全省排名第3位。
3、调研小结
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定安模式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地方,但从目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现状来看,仍存在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定安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需要加大力度弘扬、传播。但当前我们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仍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未能充分挖掘定安县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而是较为片面地侧重于文化经济价值的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定安县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二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专业人员缺失。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社会成员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有直接关系。近些年,定安县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专业人员的相对缺失,导致定安在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速度较慢。三是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空间大。经济全球化不仅缩小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也加强了国际交流。但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存在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彼此间难免产生冲突与碰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定安本土文化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带来阻力,从而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