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亲正是月圆起,乡愁何止日落时,乡愁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话题之一,是一切漂泊他乡之人的共鸣,然而乡愁却是一杯带有苦涩的陈年醉人老酒,无时无地诱惑着众多离乡游子,情不自禁地品尝,古往今来,引出了许多举不胜举的故事。
远在他乡之人,思乡之情不时流露,是很正常的现象,古人早有之,尤其是那些曾经为官者,被朝廷流放的失魂落魄之人,他们远离尘嚣,而却无法释怀过往得失,谪居他乡者为甚。古诗词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最早见于唐代宋之问(今河南灵宝),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公元705年遭贬岭南途经大廋岭时所作的《大廋岭北驿》,诗中首句便借题发挥,望雁思乡,衬托思乡情切,“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己,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人表面似乎写景,旨在写“愁”,却又全诗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景传情,柔婉动人,怀乡之情油然生矣。
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今江西省江油)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在异乡作客时,由于过度思乡,深夜里写下了千古绝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几十字,却永远无法被岁月磨灭,广为流传至今,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意景,也摒弃了辞藻精工华美的赋诗惯例与手法,以清新朴素的笔触,写出身在异乡之人,怀乡的苦闷,绝妙古今。天宝初年,李白到过长安后,移居东鲁(今山东枣庄市),在旅途中,没有写旅途劳顿,却赋辞别恨离愁,以酒酣醉自己,留下了《客中作》的佳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故乡。”诗着重渲染主人热情待客的情景,却也念念不忘自己的故乡,身在异乡醉饮,心却想在家乡,可见故乡在游子心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
北宋宰相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两次任宰相,在位时,就留下了对故园的眷恋情怀与永不干枯的墨迹:“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而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李清照(1084—1155)章丘明水(今济南)人,一生以词著称于世,她的作品中,对故乡的依恋,措词则入木三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神宗元丰元年(1708)进士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时任徐州知府时,与弟弟苏辙(子由)中秋夜赏月,所作的《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香,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道出了人的一生,唯有亲人团圆赏月是最好的时光,但不是长久的,人生易老,光阴易逝,明年还不知道在那里赏月,流露出对漂泊异乡无奈的感叹之情,就现代怀乡作品中,也不乏乡愁之佳句。“月是故乡明,总把他乡当故乡。”这些简捷了当的醉人诗句,往往撩拨漂泊他乡孤身独影者的怀乡思绪,他们身在他乡,而为什么要把异乡当故乡呢?月是故乡明,不言而喻,这是对生养自己的家乡,怀有一种无法割舍的心情流露,思乡引发乡愁是一种因果循环的释放,“若把异乡当故里,岂能岁暮又新愁”,可谓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慰藉和解脱,乡愁是人类有史以来,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一切长期背井离乡游子的困惑,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先进的交通工具,为他们提供了便捷的回乡省亲团聚的机会,解决了古人无法实现的奢望,然而,乡愁却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已成为华夏古今社会文化积淀的特定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