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今年的七夕节又快到了,我不由的想起了在儿时奶奶为我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那时,我们常常沉浸在故事中,被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所深深的打动。
读书后,源于常常听奶奶讲故事的缘故,便钟爱文学,常常捧读一本好书,在唐诗宋词里穿行徜徉,对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翻开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小雅·大东》其中就有了牛郎与织女二星的记载:“蹊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意思是天上有一条银河,像镜子一样发出光亮。织女星虽然一天移动七次,却不能织出好花样的布锦。看牵牛星闪闪发光,却不能用来驾车。虽然诗歌的本意并不在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我们从中也略微可见故事的雏形。
牛郎织女虽然每年只能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相聚一次,但他们矢志不渝追求幸福爱情的精神却为世人传颂。唐代诗人元稹《决绝词》:“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花,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寥寥几笔,描绘出了诗中主人公对牛郎织女忠贞爱情的无比钦佩。而最能长久地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则要推宋代词人秦少游的《鹊桥仙》了。他在词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人在词中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即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正如明人沈际飞所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腐朽为神奇!”这种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
到了汉代,牛女二星已经完全人格化。《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歌写了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表现了爱情受折磨时的痛苦。
牛郎织女的故事不但在诗词作品和民间广为传唱,围绕这一故事还形成了一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节日,这就是七夕。相传这天夜晚(农历七月初七)是分居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因为织女是织造云锦的巧手,所以少女们都要在这天晚上向织女“乞巧”,请求织女赐给她们智慧、灵巧。这种风俗在唐代最为盛行。在民间,家家闺女对镜梳妆,对月穿针,遥望银河,并设案于院,上铺锦绣,焚香于庭,陈设瓜果、鲜花,一派节日景象。如“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权德舆《七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而宫廷的节日气氛更加热烈,宫中以锦织成高达百尺的“楼殿”,上容数十名宫嫔,称“乞巧楼”。宫女手中各持宫中特制的九孔针,以五色丝线对月穿针。正如王建《宫词》所描绘的:“每年宫里穿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