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飘絮、遍地冰封的时节,自然会令人想起踏雪寻梅。梅,无人不知,但大多数人熟视无睹。王安石说古代的北方人疑梅为杏,那么今人呢?
有一年春天,我指着梅问孩子:“这是什么花?”
孩子答:“桃花。”
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有许多人不识梅花?我责怪画家,是他们把梅都画成了铁干虬枝、红花五出,与生活中的梅大相径庭,所以给人们造成了错觉。
梅是蔷薇科小乔木,花色分为红、白、绿三种。树皮褐紫,花有幽香,叶为卵形。初春时绽蕾,北方因为天寒,花开稍晚。梅的原产地就是我国,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品种约有230多个,非专家是很难一一识别的。这样看来,普通人不识梅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代文人墨客多喜欢咏梅画梅,梅入诗最早见于《诗经·摽人》,诗中所写的是梅熟女大该婚嫁了。我们的古人有抛梅求婚之俗,“梅”谐音“媒”,梅也似红娘,于是慢慢就人格化了。宋代的林逋隐居杭州孤山不仕,养鹤种梅,他的“梅妻鹤子”至今还被传为佳话。陆游以梅自喻,标榜清高,宁可“零落成泥辗作尘”,也要“香如故”,梅格从此就成了人格。到了现代,毛泽东一首《咏梅》把梅花的品格推上了新的高度,成了“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勇于献身不畏艰辛的革命者形象。
我国北方最常见的是腊梅。其实腊梅并非梅,它是一种灌木,木皮仿白,花黄如蜂蜡,花期、香气近似于梅。据《本草纲目》记载,腊梅有三个品种,籽出未经嫁接的称为狗蝇梅;蕊瓣上带点紫色、香气颇浓、经过嫁接的花开时含口的称为磬口梅;花密且有浓香、色紫黄如檀者称为檀香梅,此种品位最佳。腊梅一般都是在春节前后开花。
腊梅与我有缘久矣,故乡太行山深处,冬日里常常可见一丛丛灌木,金蕾如豆,即将开花,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腊梅。腊梅曾是我童年的伙伴,只是如今它们的命运如何不得而知。后来,我升学、进城、工作,结婚后到了南方,关注的主要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花花草草便不再放在眼里。我曾经居住过的小院中有几丛腊梅,我却熟视无睹,与它们同处三年,临走时都没道个再见。而今年岁渐长,方悔恨年轻时的粗心,和名花失之交臂。
前年迁入新居,邻近有一个公园,我常去走动。公园不大,却很有特色,一是竹林,二是腊梅。腊梅有20余株,去年秋末我游园去看腊梅,居然发现有一株出人意料地开花了,枝上的花蕾就像一堆堆金碗豆。我纳闷了,是什么原因让腊梅提前两三个月就开花了呢?之后很长时间不得其解。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本古诗词集里读到了宋代韩婋的词《太常引·腊前梅》:“小春时候腊前梅,不知道,为谁开,萦绕百千回。夜色转,参横斗魁。十分孤静,替伊愁绝,片月共徘徊。一阵暗香来,便觉得,诗情有涯。”词下面的注解里说小春即农历十月,说这时开花的腊梅极为罕见。
我于是仿写了一首词《自度曲·腊前梅》:“百药寂,你偏在这会儿开。才入冬,你就报春来。大北风吹三日,没将你冻坏。满地霜,冰封河,腊月来临,飞絮下瑶台。瞧你那气色儿孬,筋骨儿瘦,久伫难挨。走近前,仔细看,你串串金珠头上戴,黄罗衫裹住妙身材。磬口儿绽笑,频送暗香来。任你风流有谁买?黄昏寂寥,赏花人唯有那老书呆。”我臆想,倘使我是腊梅一株,便能与此腊前梅结为连理,今生足矣。
梅,腊梅,腊前梅,你不畏严寒,能耐寂寞,我想终究会被人们熟知和喜欢的。一种花卉、一件事物、一个人,被认识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请别失望,兀自开吧,去迎接明媚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