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扶贫攻坚进行时总第302期 >2016-10-13编印

当年“打架闹事村” 如今脱贫致富有盼头
刊发日期:2016-10-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对龙河镇菉林村精准扶贫、文化扶贫见成效

高大气派的村口大门。黄祥 摄
  高大气派的村口大门,开阔整洁的水泥路、连排成片的槟榔树,不时还有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鸡鸣声回荡在耳边,碧玉的湖水将周边的环境渲染得犹如仙境。一群老人正围坐在广场中央的大榕树下谈天说地,一幅幸福和谐的乡村自然景象映入眼帘……
  这就是10月6日记者在定安县龙河镇菉林村见到的一幕。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落后贫困村,而且还是当地一个出了名“打架闹事村”。
  “一对一”帮扶
  给贫困户带来希望
  菉林村系程氏宗族的聚居地,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现有23户贫困户共115人,为帮助这些贫困户尽快脱贫,定安县派出一支支扶贫队伍,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
  57岁的村民程骇吉是村里的困难户,由于家里缺少土地,妻子身患残疾,而且还有孩子正在上学,唯一的收入来源只能靠打零工,一家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今年,在前期的统一进村入户调查中,他被确定为贫困户,是定安县龙河镇人大主席陈飞“一对一”帮扶的对象。
  “多亏了陈主席的支持,现在我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程骇吉对记者说,因为没有土地,没有办法种植槟榔、橡胶这些经济作物,陈飞在了解了相关情况后,不仅给他买了两头母猪,出钱帮他建起了猪舍,隔三差五还会去到他家中关心母猪的养殖情况。
  “这猪要好好养。”“小孩上学要有困难可以跟我们提。”平常只要一有时间,陈飞还会对程骇吉一家嘘寒问暖,帮助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困难,有时候还会带来大米、花生油等生活必需品,让他感到温暖。
  “这母猪马上就要生猪崽,以后我还要多养一些,让‘猪生崽,崽生猪’,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谈这话时,程骇吉眼神中充满了憧憬。
  文化扶贫
  村民精神面貌大改观
  只要不下雨,每天晚饭后,今年60岁的程梦兰就会到村里前两年才落成的文化广场,和村里的10多个穿戴统一的妇女一起欢快地跳起广场舞。
  “以前到了晚上,我一个人都不敢出门的,现在每天我就盼着到了晚上去文化广场跳一跳广场舞,这都成了一种习惯了。”程梦兰笑着说。
  据介绍,过去,菉林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问题村”,小偷小摸、打架闹事屡见不鲜,到了晚上村民们都不太敢单独出门,周边的村民也不愿意到这个村里来,更别说有人敢到这里做生意了。
  为了改变菉林村落后的面貌,定安除了帮助村民寻找脱贫致富的门路外,还认为必须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扶贫。为此,近年来,定安县有关部门帮助菉林村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改变村民的精神风貌。2011年,定安县扶贫办帮助菉林村修建了8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排球场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2012年,定安县文体局还帮忙建起了村文化室,村民在空闲时间经常到文化室读书看报。
  “广场建好之后,村民们都爱来广场跳舞、拉家常,有时还会举办个广场舞大赛、排球比赛,多的时候有上千人来看呢。”提及村里的文化广场,菉林村支书程珊琦打开了话匣子,正是这些文娱活动多了之后,来村里“走村窜巷”的人也多了起来,村民们都觉得要自觉维护好菉林村的“名声”,像打架闹事、小偷小摸这些陋习也渐渐改掉了,摆脱掉了思想观念上的“贫困”。
  村民的意识提高了,自然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教育问题,每年开学之前,村民都会自发的捐款,在文化广场为莘莘学子颁发教育励志奖金,鼓励青少年努力读书,回报家乡。据了解,菉林村已经连续9年为村里考上初中、高中、大学等优秀的学子颁发教育奖金,一共资助了两百余名学子。
  “知识是改变贫困最直接的方式,尽管帮扶的奖励金额少,但是这代表了全体菉林人对莘莘学子寄予的厚望,更凝结着新一代菉林人对‘知识改变命运、人才决定未来’的觉醒和渴求。”程珊琦说。
  村路硬化
  路好走了财路也通了
  又到了槟榔收获的季节,临近晌午,村民程作祥开着农用车沿着村里整洁的水泥路出村,不过10几分钟,他就将自家刚采摘的几大袋槟榔运到了镇上的收购点,卖了几千块钱。这要放在以前,程作祥想都不敢想。
  “以前路太差,要运点东西到镇上卖差不多要一个小时,现在路修好后,我们出去方便多了,赚的也比以前多多了。”程作祥脸上都笑开了花。
  以前,菉林村的村路没有水泥硬化,每当下雨的时候,村路都是坑坑洼洼的,摩托车都不容易通行,更别说小车了,村民们种植的水稻、花生、胡椒、槟榔等农作物,要想运出去,只能靠人挑、靠三轮车慢慢地拉,费时费劲。
  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08年在定安县交通局的帮助下,村里修建了3公里的硬化水泥道路,到目前为止,全村硬化水泥道路已经达到10公里,基本实现了硬化水泥路全覆盖,同时村民还自发筹集了十几万元,加宽了道路两旁的路基。
  “修路涉及到村民种植的槟榔园、橡胶园的时候,村民都会主动地将自己槟榔、橡胶移走,从不说一句怨言,资金不够的时候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齐心协力将村道硬化修好。”菉林村委会副主任程作光告诉记者,“路通财通”是近些年菉林村村民经常挂在嘴上的话,对于村道硬化,村民们大力的支持,没有一个反对的声音。
  修建村道的时候,涉及到了村民程作祥的槟榔园,他二话不说就将村道涉及到的4棵摈榔树砍掉了,不仅不索要赔偿,还主动加入到修路的队伍中。
  如今,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通村水泥路不仅让菉林村村民出行便利,而且村民们的财路也越走越顺了,农产品运出去方便,收购商也愿意进来收购,村民靠养殖、卖槟榔、山茶油等赚到了钱,有的人家里还买起了小轿车。
  政府实施“一对一”精准扶贫,文化扶贫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面貌,完善村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让菉林这个昔日的贫困村走出了一片新天地,村民们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