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综合
总第294期 >
2016-08-18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传统技艺的真情守望——记定安民间绝艺“周岁粿”传承人陈世强
刊发日期:2016-08-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世强把一堆堆面团“变”成活灵活现的小动物。王聘钊 摄
制作完成的整套周岁粿。王聘钊 摄
“抓周”仪式在中国民间流传已久,它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按照定安本地习俗,当小孩满周岁时,将笔、纸、砚、算盘、钱币、书籍、鸡腿、包子等物品摆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以此推测小孩日后的趣向和前途。
在定安个别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抓周”习俗,当小孩一周岁时,外婆往往要送来头尾礼(从头到脚的金饰、衣饰、鞋子)和“周岁粿”以祝贺。在这之前,娘家都会自己制作一种用糯米和米粉捏成各种动物形状的“周岁粿”,有龙、凰、鲤鱼、鸡、马、牛以及孩子的生肖等多种动、植物模型。
据传,早在明清时期“周岁粿”这门手艺便在海南岛兴起,也因此催生出不少以此为生的民间手艺人,黄竹镇的陈世强就是其中的一个。
“周岁粿”寓意吉祥如意
8月13日,在离黄竹镇墟不到2公里的琼剧艺园内,记者见到一位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人正在制作“周岁粿”,在老人面前的茶几上,摆满了黄、红、绿、黑等不同颜色的面团,经老人的手一捏,不同的造型即可形成,大约忙了10分钟,一只栩栩如生的鲤鱼便呈现在眼前。
一问之下方知,老人便是黄竹当地有名的“周岁粿”手艺人——陈世强。
“外孙满周岁,外婆送金饰、银饰、衣服、帽子、鞋子,还会送上一套精美的‘周岁粿’,‘周岁粿’在海南农村代表着吉祥如意。”陈世强告诉记者。
据陈世强介绍,早期“周岁粿”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品种也不多、款式也较为简单。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掌握这门手艺的越来越少,坚持下来的人,慢慢演变成专业制作“周岁粿”的手艺人。当家里有孩子周岁时,娘家都会找到专业制作“周岁粿”的手艺人,制作一幅精美的“周岁粿”送给外孙。
“周岁粿”由龙、凤凰、鸡、鲤鱼、桃子、花篮以及茶壶或者出生当年生肖等七种不同的面塑组成,每种不同的面塑都代表不同的含义;孩子周岁时送来龙,寓意望子成龙;凤凰代表吉祥和喜庆,寓意着吉祥和太平;鸡的谐音为“吉”,寓意大吉大利,象征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平平安安;桃子,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仙桃,食之能长命百岁,代表长寿,生活甜甜密密;鱼与“余”同音,隐喻富裕、有余,常用来比喻富余、吉庆和幸运;花篮中有梅花、兰花、荷莲、桂花,莲荷与梅花一起寓意和和美美;兰花与桂花一起寓意兰桂齐芳,即子孙优秀的意思;茶壶代表孩子长得更加强壮。
“周岁粿”美感手艺并存
“‘周岁粿’的制作步骤,一调、二捏、三镶、四蒸,缺一不可。整个流程下来少说也得6个多小时。”陈世强告诉记者。
说起制作流程,陈世强兴奋地跟记者娓娓道来,首先选精面粉,在搅拌的过程中加入不同颜色的食品色素染料,调拌出七种不同颜色的面团,在制作的过程中根据面塑样品的颜色来糅合,像龙身这种复杂繁多的颜色,就必须将多种颜色的面团糅匀,分段捏制,最后用断成小节的牙签固定连接。制作完成后,还要将做好的成品放进锅里蒸大约10分钟,蒸过后面变得坚硬,不会软塌,可以保存一些时日。
大约花了2个多小时,一套包含龙、凤、鸡、鲤鱼、桃子、花篮以及猴子等样品的“周岁粿”便进入蒸煮工序。这时,家住定城镇的姜女士走进陈世强家中,准备将这套“周岁粿”拿回去,明天她外孙满周岁要用于“抓周”。姜女士告诉记者,他知道定安南部地区有很多制作“周岁粿”的老人,但是想找一家制作工艺细腻,色彩鲜艳的,半年前已经托人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一家。
“祖辈都会做‘周岁粿’,但是早期的周岁粿造型单一,技术粗糙。这个龙就是我研究制作出来的。”陈世强说道。30多年来,陈世强除了传承传统制作方法外,还参照他人的样品,在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想法,除了保留含龙、凤凰、鸡、鲤鱼、桃子、花篮外,还将生肖加进去,丰富了“周岁粿”的内容,他通过传统与想象,经过多次的雕样设计,制作出目前流行的七种样品“周岁粿”。
“制作‘周岁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会和面和配色外,还要有美术功底,否则制作出来的‘周岁粿’不好看,也没有市场。我父亲喜欢画画、雕刻,从小我就跟着父亲学。”陈世强儿子说道,因许多“周岁粿”制作者没有美术功底,所掌握的技术有限,制作出来的“周岁粿”没有获得市场的认可,不少制作者都选择了放弃,掌握这门技艺的手艺人越来越少。
担心“周岁粿”工艺流失
“现在老了,坐一会就腰酸背痛,以前一天可以做两三套,现在一天只能做一套。”现年72岁的陈世强笑呵呵地说道。
借助漂亮的造型、鲜艳的颜色,陈世强制作的“周岁粿”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如今,陈世强一个月能接到20多套订单,可辛苦制作出来的“周岁粿”,售价却不足百元。
据陈世强介绍,制作“周岁粿”,收入不高也不固定,没有年轻人肯主动去学这门手艺,会做且还在继续制作周岁粿的人是越来越少,这门从明清时候传承下来的古老技艺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周岁粿”制作虽费时费力,但陈世强却在劳累中享受着这项技艺带来的快乐。
陈世强担心这项技艺会失传,他经常与“周岁粿”制作世家传人潘在卿交流探讨如何留住手艺、传承技艺。他们都希望子女能够尽快掌握相关技术,也欢迎更多有兴趣的人士加入到“周岁粿”的制作行当中来。
为此,陈世强特意将技术传授给儿子和手工灵活的媳妇陈海珠,但儿子有固定工作,只能在闲时帮帮忙,倒是儿媳妇陈海珠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制作,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能完成基础工艺的制作。
“随着机械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和其他民间老手艺人一样,这个行业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况,目前我很担心这项技艺会失传。”对此,陈世强显得万般无奈,但他已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子女,希望其能将这一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