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3:聚焦两会
总第266期 >
2016-02-04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定安县“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摘要)
刊发日期:2016-02-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定安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体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多规合一”的改革要求,着重阐述今后五年定安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全县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编制各类规划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十二五”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
崛起新城。王聘钊 摄
“十二五”时期,定安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为主线,以实施“一城三地”发展战略为抓手,全县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基本完成了“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38.8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5.15亿元,年均增长9.0%;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1585元增加到2015年的25856元,年均增长17.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3.01亿元增加到2015年3.72亿元,年均增长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21.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3.57亿元,年均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 9.9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1.49亿元,年均增长16.7%。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41:16.2:42.8调整优化为2015年的38.4:15.1:46.5。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总产值迈上20亿元台阶。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迅速发展,定安休闲康体养生旅游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交通物流、商贸餐饮、房地产、金融保险、文化娱乐业保持平稳增长。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8109元增加到2015年的15682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3615元增加到2015年的2402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4892元增加到2015年的10301元,分别是2010年的1.93、1.76和2.11倍。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将近5亿元的定海大桥即将竣工通车,将成为构建“海澄文”一体化省会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枢纽;见龙大道、丁湖路等项目改造完成;定城供水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南渡江定城段防洪工程完工;龙陆110KV变电站等高压电网项目的建设,基本满足了群众用电和企业生产用电需求;完成149.13公里农村公路和17座农村危桥改造工作,实现全县108个行政村“村村通路”。此外南丽湖环湖旅游公路、南丽湖湖岸慢道、南丽湖污水处理工程、老城区旧城改造等项目相继启动或加速推进。
——各项重大改革有力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园区体制、完善机构改革、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两型”社会建设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全面实施,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园区产业加速集聚。2015年,塔岭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5亿元,位居全省县级工业园区前列。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每年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全县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74.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县委、县政府每年不折不扣兑现为民办十件实事承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法治定安建设加快;社会环境不断优化,连续三年获评“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县”;综治工作成效明显;民族宗教、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侨务、对台、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科协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邮政、通信、地震、气象、供销、统计、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主要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7.89亿元,年均增长7.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47亿元,年均增长8.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06亿元,年均增长1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07亿元,年均增长9.0%。全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20:48。富硒特色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工业经济异军突起,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休闲康体养生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教育、文化、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文体事业更加健全完善,全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0%,到2020年,分别达到23580元、35304元和15849元。确保“十三五”期间,摘掉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全县18个贫困村整体脱贫,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生态环境不断巩固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整体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定良好,重点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社会治理管理能力大幅提高。社会治理科学高效,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发展理念
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各项改革,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来带动创新,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增强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切实增添我县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坚持协调发展。通过“多规合一”推动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空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覆盖,优化经济结构,着重推动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壮大经济实力。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生态强县战略具体化为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切实巩固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开放发展。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建立多层次的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提高开放层次、扩大开放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加快繁荣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举全县之力打造全国知名休闲康体养生胜地和海南特色生态产业强县
——全国知名休闲康体养生胜地。充分发挥定安在滨湖疗养、富硒产品、火山冷泉、体育活动、交通区位、道教养生等方面的复合要素优势,充分挖掘和整合相关资源,全力塑造定安休闲康体养生品牌。
——海南特色生态产业强县。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特色的产业发展方向,将定安在海南的文化底蕴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相关支撑体系建设,打造省会经济圈的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特色美食目的地;加快推动以城郊型、富硒、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的高效农业发展;重点发展无污染的农副产品集散和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工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
战略举措
坚持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多规合一”改革
实施《海南省定安县“多规合一”(2015-2030)》,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
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确保债务风险可控。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基金制度改革,防范系统性财政支出风险。配合开展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
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搭建城乡统筹发展等重点投融资平台,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推动定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融资机制创新。
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我县中小学教师资格注册制度改革,实行中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竞聘上岗管理,建立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
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和基本药物制度。
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统一的国有企业职工保障机制,推进国有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和住房保障改革。
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着重推进农业和工业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实施科技惠民工程;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完善多元化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率逐步提高。
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富硒特色热带高效现代农业
发展富硒特色品牌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速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强林业体系建设。
发展集约化高新技术新兴产业
进一步壮大提升绿色新兴产业;建设海南(定安)绿色建筑产业园;扶优扶强重点龙头和骨干企业;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加快特色园区的规划建设。
加快发展以休闲康体养生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
加快休闲康体养生旅游业发展,推进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加快户外体育旅游发展,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民俗体验旅游,推进红色寻踪旅游,促进工业体验旅游。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产业,加快滨湖休闲康体养生产业发展,以南丽湖为核心,打造“滨湖休闲康体养生文化旅游胜地”;加快冷泉疗养旅游产品开发。规范发展旅游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坚持协调发展
优化县域布局
实施《定安县“多规合一”(2015-2030年)》,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城乡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筹全县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优化城乡统筹的空间布局。
加快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以路网、水网、电网、光网、气网 “五网”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城市功能区的划定,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场所,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重点建设和打造龙门、龙湖、翰林、黄竹、定城(仙沟)等5个产业小镇,实现城镇与旅游度假区、景区、产业园区融合发展。统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水平。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老城区人居环境。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继续开展文明大行动。积极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实施重大文化体育工程。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建设琼剧、军坡节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加大力度保护开发定安本土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制定琼剧传承发展行动规划。
推动军民建设融合发展
健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军地观念融合。
坚持绿色发展
扎实开展大气、水体质量巩固提升行动
加快出台大气和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红线管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有偿使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通过南丽湖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打造定安“生态名片”。
大力开展“双控”行动
开展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农村集体用地规模。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行动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加强污染防治,控制能源消耗,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产业,继续推动绿色照明等节能环保技术,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推广绿色建筑。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提高公众参与水平。
强力开展城乡环境治理行动
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内河水污染治理,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强化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监管和执法。着力优化生态宜居环境。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机制,着力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
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行动
开展县内河流污染治理行动计划,继续开展好“绿化宝岛大行动”,加强水生态保护。
坚持共享发展
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整合各类扶贫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攻坚。因人因地施策,多管齐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脱贫工作责任制。确保“十三五”期间,摘掉省级贫困县的帽子,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提高教育质量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不断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促进就业创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落实小微企业就业、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发展。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稳定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指导中小企业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千方百计拓宽增加农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渠道。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完善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提高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确定住房保障方式和保障标准。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优抚安置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推进健康定安建设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确保广大人民群众食品安全。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关心和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切实保障残疾人权益。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