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定安农村,但见座座新宅错落有致,条条道路四通八达,块块农田绿意盎然,片片果园花繁叶茂……山川大地,处处勃发生机,彰显活力,好一派产业兴旺、和谐繁荣、物阜民康的喜人景象。
过去的五年,定安始终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作为着力点,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畜牧业、淡水养殖、瓜菜、花卉等产业特色鲜明的热带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战略定位,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使农业加快发展、农村日益繁荣、农民更加富裕。
“十二五”期间,“三农”一连串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作为传统农业大县的定安交出的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的命脉。“十二五”期间,定安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定安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农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是“十二五”期间定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组数据:
投资1312万元,整治农田面积1.26万亩,有效改善了岭口镇龙凤洋、南雷洋,定城镇仙龙洋、雷鸣镇后山洋等田洋的农田水利、道路基础等生产生活条件。
完成2座中型水库、23座小(I)型水库和25座小(Ⅱ)型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完成南扶、龙州河、白塘、良世、麻罗岭、流长等6大水库灌区渠道配套及节水改造,增加蓄水能力3784.43万m3……
改造升级黄竹科技110服务站成县级服务站,新建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5个,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项。
2011-2015年,吸收农业技术人员55名充实到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将农技送到田间地头。
全县共设立固定农产品监测点14个,配备建设仪器40多部,将所有瓜菜基地、收购点等农产品100%列入检测范围。
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扶持建立一批骨干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截至目前,登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18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15家,带动农户29423户,约占全县农户数的51%。
这些不断夯实的基础设施,为定安农业注入了“一池春水”。
农业名片越叫越响
细心的百姓会发现,“十二五”期间,定安农业的名片上,加上了两个国家级的“职务”,一个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另一个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是的,“十二五”期间,定安农业名片越叫越响。
全县涉农类注册商标218个,其中种、养品类59个,农产品加工类159个。
2014年定安粽子、定安黑猪已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定安鹅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定安富硒大米”通过国家地理产品保护审查。
此外,品牌生产标准也逐步制定完善,目前已经制定了定安富硒水稻生产技术规范、定安富硒大米生产技术规范、定安猪生产技术规范、定安鹅生产技术规范等四个生产标准。落实品牌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全县已创建省级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个,部级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品牌农业是定安农业的优势所在、方向所在、出路所在,时所必然、势所必然。
丰富的水、阳光资源和富硒元素,是大自然对定安最好的馈赠,定安人民利用大自然的馈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推动定安农业的发展与腾飞,农业经济指标稳中向好。
2015年,全县种植冬季瓜菜11.7万亩,总产量18.04万吨。
2011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全县肉类总产量达23.27万吨,其中生猪出栏量230.99万头,禽类4872.33万只,2015年,全县畜牧业年产值18.66亿元,同比增长7.6%。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全县淡水养殖面积达3.6万亩,2011年至2015年第三季度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1万吨,2015年,淡水养殖年产值1.12亿元。
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全县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11062亩,全县花卉苗木基地累计建设49个,2015年,全县花卉苗木累计达1.5万亩,同比增长50.9%。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8.89亿元,同比增长6.2%。
2015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万元,同比增长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