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总第258期 >
2015-12-31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开在乡村的“草根”图书馆——知海书屋
刊发日期:2015-12-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2015最美基层图书馆”奖杯与证书。王聘钊 摄
孙衍吾精心打理“知海书屋”。王聘钊 摄
导语
知海书屋于1980年春创办,从5种自费征订的报刊,100多册藏书,到藏书8.5万册,报刊380多种;从不足8平米的图书室,到一间平房,再到一栋两层小楼;从简陋功能单一的书屋,到有阅览室、藏书室、陈列室、展览室等完善功能;历经35年的时代变迁,知海书屋始终坚持服务读者,无私奉献,珍藏文化,利用文化,服务社会,它已经成为了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
“基层条件艰苦,在经费有限、人力缺乏的情况下,把知海书屋办成如此的规模,太佩服你了。”与知海书屋创办人孙衍吾一同出席年会的国家科技文献中心图书馆馆长袁海波边说边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12月15日至18日,由国家文化部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单位承办的“2015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中国图书馆展览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上颁发了“2015年最美基层图书馆”和“2015年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定安县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知海书屋摘得2015年中国十佳“最美基层图书馆”的光荣称号,是我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图书馆,也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村级图书馆。
“最美基层图书馆”的评选标准:本馆有较强凝聚力,馆员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尤其是在艰苦的时期或条件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工作效率,辛勤工作,甘于奉献,业绩突出;在服务读者以及服务科技、教育与文化发展等方面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专业高效,业绩突出;在推进社会教育、文献保护、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履行基层图书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受到所在地域或单位广大读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在图书馆其他相关工作中有特别突出的感人事迹。
在评选中,知海书屋满足了所有标准,获得组委会的高度认可,在颁奖仪式上组委会用一句话形容知海书屋,“乡亲们文化乐园和心灵寓所”,知海书屋宣传片一播放,得到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知海书屋能够在参选的3500多家县级图书馆中脱颖而出,靠的不是硬件,也不是软件,靠的一个人35年的坚守和无私奉献。
坚定理想信念 创建农家书屋
说起知海书屋,不能不提书屋创办人孙衍吾。
“在70年代末,高考三次落榜后,我便回乡当农民,并被推选为生产队长。当时的农业种植技术很落后,常到县图书馆、新华书店读书,学习农业技术。从书本上,学到很多,并将农作物进行科学种植,当年我的生产队获得丰收,所以我就想着办一间书屋,让更多村民一起学习,分享科学种植技术。”孙衍吾回忆时颇有感触的说。
近日,在知海书屋孙衍吾与记者聊起“草根”书屋的故事。孙衍吾回忆道,1980年初,他从下马解散的定安县氮肥厂领到500元安家费,买了100本书和5多种报刊,在自家不足8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办起“知海阅览室”。阅览室办好后,前来借书的农民群众越来越多,“知海阅览室”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海南日报》、《南方日报》、《黄金时代》相继对他采访报道。《黄金时代》于1984年4月还特地请广东著名书画家苏华题写“知海书屋”,制作成铝合金匾牌,委托海南行政区团委送来。“知海阅览室”从此更名“知海书屋”。说起当时知海书屋的情景,孙衍吾仍难掩兴奋:“每天村里老老少少一屋子人,来了新书、新杂志,就挤得没处坐。”
知海书屋办起后虽然得到农民的好评,但是却面临着无钱买书、维持书屋、发展书屋等问题。
为了能让书屋坚持办下去,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自己的积蓄用在书屋管理。从此以后,他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都放在知海书屋上,为解决买书资金来源问题,孙衍吾千方百计靠种菜出售、外出务工、代机关单位出版墙报、写广告、制作横幅等挣些钱,除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费外,大部分都投入购书订报,没钱买书架就自己制作,自己平时生活省吃俭用。35年的坚守,这个书屋,从不足8平米的图书室,到一间110平米的平房,再到一栋310平米两层小楼;藏书从100册到85000多册,新旧报刊合订本380多种,累计借出图书15万余册,接受知海书屋送书、文化宣传活动的受益人口多达100万人次。
“面对亲戚和朋友的种种不解,我还是坚持了下来,35年过去,看到知海书屋的点滴变化,书籍给农民群众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自己的内心感觉非常充实,那是一种分享的快乐,我会一如既往的坚持这份事业。这35年给我的‘甜’比‘苦’多。”孙衍吾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拓展服务空间 普及科学知识
孙衍吾的屋前有一块黑板,他每早、晚都要在上面更新当天的天气预报。
“老孙,今天的天气如何?”谈话间,有一位扛着锄头准备下地干活的村民问道。“今天有小雨,早晚温差大,注意保暖。”孙衍吾说道。这样的话,孙衍吾每天都在对不同的人重复说,一说便是35年,有个信念让他坚持着,因为他知道村民把知海书屋当成了自己的家。
农业靠天吃饭,孙衍吾在知海书屋的一面墙上开辟了一块天气预报栏,他每天早六点晚六点准时收听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做好记录,及时更新天气预报。30多年来,他坚持每天义务为村民报送天气预报10220条,还根据不同的农忙季节,设立不同内容的流动书箱,把科普、农技书籍送到了田间地头,让农民在田间也能读上书。
30多年来,他收集了大量法律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读物,设立了“法制教育流动书箱”,把书送到看守所、拘留所,与失足青年共同学习法律,与他们谈心,鼓励他们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30多年来,他坚持每月与地方驻军、武警部队的官兵们轮换图书,把“拥军流动书箱”送到了部队里,与官兵们开展图书交流会和举办书画展等活动,让官兵们在紧张的训练之余,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受到官兵们的热烈欢迎。
“除了农民群众过来书屋浏览借阅外,我一直在琢磨如何发挥小书屋带来大效益。随后分别开辟和设立天气预报栏、法制教育流动书箱、拥军流动书箱等。”孙衍吾回忆道。
活动丰富多彩 办活百姓书屋
“要想办活书屋离不开各类活动的支撑,我常读书看报,并根据各个时期的需求,开展各类活动,进一步充实书屋活动。”孙衍吾给记者展示知海书屋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展活动的相片时说道。
30多年来孙衍吾利用书屋这块阵地,义务为广大群众开放借阅,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法制讲座、读书与成才报告会,让乡村百姓积极参与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同时也聚集了一拨又一拨热心好学的青少年。30多年来,在书屋读书学习的孩子们,有130多名考上了大学,知海书屋,里面收藏着孙衍吾从各地淘来的不同时期教科书、小人书,保存了几十年的报刊杂志以及影像等,他结合不同时期,通过开展各类文化展,将记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事迹传播出去。
“过年过节,知海书屋都举办文化展,通过书法展、图书展、图片展等形式,在新年里宣传身边的好人好事,传递正能量,我感觉非常的有意义。为此,我还把小孩带去知海书屋里去参观和阅读,让孩子从小熏陶定安传统文化,学会感恩。”定城镇山椒社区多校村的孙春育告诉记者。
“我每年都到知海书屋参加读书活动,我这一手毛笔字就是在这里学的。”定安中学学生陈明告诉记者。
据不完全统计,知海书屋举办书法培训400余次,书图片展100余次,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知海书屋能够得到推广,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为了让书屋惠及农民,35年的努力付出,值得!我还会继续办好办活书屋。”孙衍吾坚定的告诉记者。
从书屋开办到现在共有500余人为书屋捐钱捐物,还有50余家单位资助。
面对当今网络信息的冲击,知海书屋的阅读者从初、高中学生和村里年轻人慢慢转向小学生和老龄村民。
“现在网络时代发达,想看什么书用电脑搜搜就可以看了。之所以带着孩子到书屋,不是为了看书,而是为了学习孙衍吾无私奉献精神。”多校村外出工作者孙春尚告诉记者。从知海书屋走出去的大学生已结婚生子,他们到周末常带着小孩来书屋看书。
知海书屋至今已走过35年的风雨历程,孙衍吾35年的坚守,不求回报,只为将信息分享让农民受益,如今孙衍吾带着儿子孙小石一起管理书屋,举办各类活动,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好评。
当被记者问到书屋未来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时,孙衍吾眉头紧皱。
“我其实想做的多着呢,今年书屋就装了无线wifi,可以无线共享图书。下一步书屋将朝互联网方向发展,比如购买网络图书设备、电脑共享图书等等。即使经费和人力不足,但是计划的事,我会慢慢一件一件实施。我会以‘最美基层图书馆’的姿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把好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孙衍吾坚定的说。
知海书屋能够获得中国十佳“最美基层图书馆”实属不易,这背后,不仅承载着一个人35年来的坚守和无私奉献,更烙刻了定安文化变迁的印迹。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