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洗车,洗车工在清理后备箱时,突然惊讶起来:“现在还写信?”我低头一看,原来是前几日刚收到的几份样报,被我暂时放在车里,没想到会引起他这么大的反应。他告诉我,自己已经十多年没见过贴着邮票、盖着邮戳、写着地址的信了。他跟我打趣:“还是你们文化人,还坚守着传统,还有这份情怀,真让人佩服!”
说来惭愧,首先我算不上文化人,另外最近几十年我还真没写过信。要说学生时代,信件在我的生活空间里的确占了很大的比重。跟远方表姐的沟通,都是通过书信进行的。那时候,我刚上初中,课余最大的乐趣就是给表姐写信。在外面的商店买来信纸,将心事与思念倾诉于笔端,一写就是小半天,偶有烦闷也都在写信的过程中释解大半了。写完之后,还要极认真的检查两遍,看有没有使用不当的措辞。现在想来最感到好笑的,是将写满了字的信纸叠成诸如心形的、千纸鹤形的样子,那种认真与耐心,也只有那时候有了。那段时间里,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能收到表姐的来信。每当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经过我家门口时,我总会跑过去问他,期盼对方能从绿色的邮递包里给我掏出一个大大的惊喜。等信,写信,寄信成了我少年时代的“三部曲”。
后来,我迷恋上了文学,也尝试着向报刊杂志投递稿件。当一行行激情飞扬的文字被端端正正地誊写在稿纸上,当一篇篇心血之作被满怀期待地放进邮筒,那滋味好似初恋的少年,焦灼不安地等待着对方的表态。虽然多数文章石沉大海,但也有一些“豆腐块”得以变成铅字。有一次,一本刊物在文章的最后登出了我的通讯地址,结果我陆陆续续地接到了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那雪花般的信件让我一时间成了学校的名人。于是,我开始给读者回信,那时候用以购买信纸、信封以及邮票的资金,成了我很大一笔开销。有时,为了能够多回几封信,我只好节衣缩食,中午甚至就啃几个干馒头。然而,我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由于书信的往来,我结识了天南海北一大批朋友,时至今日依然和他们保持着联系。不过,这种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最初是通信,后来彼此留下了传呼号,再后来就是电话号码、电子邮箱、手机号码,直到现在的QQ以及微信。
互联网的发达彻底地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它快捷、生动,还有更多的优点自然无需多言。但是,总感觉通过电子方式传递的信息少了点“时光的味道”,少了份情愫。当我把当年的信件从箱底里翻出来,当我看到那些静默了几十年的物件,我的思绪瞬间被拉回了几十年前。那一幕一幕,那点点滴滴,都像老电影般在我的脑海中闪现。突然,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跟远方的朋友们写封信,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惦念与在意。希望他们不要笑我,只因我太想留住那时光,太想重温那感觉。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终究要改变,甚至逐渐淘汰一些东西,但那一份份悠远的记忆,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反而会在心底里最珍贵的位置永远留存,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