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民族的抗战彻底地击败了日本法西斯。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在回忆起已逝去70年的那场战争时,沟壑纵横的脸上,绽放的全是青春与热血、国家与命运……
其实,从每一位抗战老兵的口述中,我们可以听出“他们不怕死,怕的是遗忘”。是的,遗忘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再次遭受侵略与屠杀。我们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进行抗战胜利大阅兵,就是要让伟大的抗战成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国家的记忆。
抗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是中国军队在敌后、正面两个战场共同抵御外敌的光辉写照。不分党派,抛开政治纷争,凡是为抗战为民族利益出过汗尽过力的,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不论男女老幼,不论工人农民,不论富贵贫贱,凡是在国家存亡之际不怕牺牲、挺身而出的,都是民族的脊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敌后战场是抗战相持阶段的主战场。巍巍太行山,八路军运用地雷战、袭击战、麻雀战、围困战等游击战法,痛歼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阳明堡战斗等无数次胜利。刘伯承元帅就说过:“八路军是骨头,游击队是筋,老百姓是肉,三者结合才能组成拳头。”在残酷的抗战中,八路军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相依,建立了牢固的抗日根据地。
战火纷飞的抗日前线,陈毅元帅用诗歌记录着抗战必胜的情怀:“风雪饥寒,穷山野营,磨炼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白刃同日寇肉搏,向敌人巢穴里投进烈火……”不久,这首诗被改编、谱曲,成为激励新四军奋战沙场的《新四军军歌》。唱响军歌,“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从组建新四军开赴敌后到“皖南事变”重建军部挺进华中,从驰骋江淮浴血抗战到战略反攻夺取抗战胜利,一路军歌一路战,新四军不愧是华东地区对日作战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顽强阻击日军的进攻。国民党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号召:“我们军人要想完成对于国家的义务,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地死。”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国民党军队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曾围堵红军的四川军阀刘湘在南京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然而,出师未捷身先死,刘湘在病逝前留下遗言:“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吃不饱,穿不暖,寒冬里只有单衣单裤的川军壮士,从将军到士兵都义无反顾,奋勇杀鬼子,于是有人称川军“内战外行,外战内行”。蜀中儿女多英烈,王铭章将军牺牲了,“誓与滕县共存亡”;饶国华将军殉国了,“胜则生,败必死,不成功便成仁”;李家钰将军阵亡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是青山”。
杨靖宇曾对一位劝他投降的村民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从日本侵略者踏上中国领土的那一刻起,抗战注定就是一场全民的抗战。在白水黑山、林海雪原,东北抗联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华南沿海地区,东江纵队、琼崖纵队、珠江纵队等华南游击队把抗战从农村推进到城市甚至敌占区的香港;在抗战的大后方,四川人民勒紧裤带,捐款捐粮,提供了国民政府战时的绝大部分物资;在南泥湾,根据地的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敌后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海外,华侨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全力支持国内的抗战,南洋华侨机工冒着敌机的轰炸在崎岖的滇缅公路上运输了大量抗战物资。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主席写道:“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抗战,全民族的抗战,保家国,万众齐心,坚如铁。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