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民间祭奠大河大屠杀惨案中遇难的百余抗日村民
村民自发祭奠抗日烈士。黄荣海 摄
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三,黄竹镇周公村公路旁的陵园中迎来了社会各界群众数百人,前来祭奠埋葬于此的109名惨遭日寇屠杀的抗日村民。
记者在现场看到,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在一座三村抗战同日殉难义士林俊南等一百零九名之公墓纪念碑前为革命先烈加顶、献香、祭酒、植树,告慰先灵。
据介绍,黄竹镇大河等四个村子,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即大革命年代,这几个村的村民就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1941年,定安县委为了扰乱日军在定城、居丁、黄竹据点之间兵力的部署,多次布置当地党组织领导群众开展散发标语和破坏公路、桥梁、电话线等行动。六月廿八夜间,大河、后田、牛耕坡、周公四个村的村民拆掉了大河桥,扼住了日寇交通咽喉。
1941年七月初三,在黄竹墟的日寇从嘉积抽调百余兵力,并出动驻地的数十名日军和黄竹的全部伪军,以查顺民证为名,黎明前包围村庄,将四个村在家的男女老幼共100多人押到村民的几间大房子关起来,活活烧死。这次大屠杀,共有109人遇难,不少农户被杀绝,周公、牛耕坡村更成为了无人村。
1945年,中国人民艰苦抗战,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时任定安县长的钱开新倡议建坟墓,才有了今天的周公百人墓。
70多年来,每逢七月初三,大河、后田的后人,不论是做官、当老板还是在外打工,都回来扫祭这座百人墓。
定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崔开勇表示,通过祭奠烈士,追忆历史,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俗语,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才能避免大屠杀惨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