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行进定安 精彩故事·英雄儿女传
总第235期 >
2015-07-23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剿匪司号长莫德华的光辉岁月
刊发日期:2015-07-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剿匪司号长莫德华。
时年38岁的莫德华。
莫德华闲暇之余写下的书法作品。
在定城镇敬老院,大家都说莫德华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中南区海南独立二十九团部贞通连”在海南解放初期剿匪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居住定城镇敬老院的莫德华曾是这支“剿匪兵团”的一名司号长,在战场上吹响冲锋杀敌的号音。
7月21日,记者在定城镇敬老院见到了莫德华老人。许是因为吹过4年的军号,87岁高龄的莫德华说起话来口齿清晰,中气十足,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对于那段当兵的岁月,他依然记忆犹新。
投笔从戎
有志青年当上司号长
1950年5月1日,海南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解放。然而,解放的硝烟尚未散尽,国民党的残渣余孽——上山为匪的国民党军残部、暗藏下来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地主恶霸武装,向新生的人民政权展开了猖狂的进攻。
1951年,受在农村当保长的舅舅的影响,家住定城镇排坡村的莫德华和一帮同学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剿匪保家园的行列,他甚至都来不及跟新婚的妻子告别。
莫德华回忆,进入部队不久,他就凭借过硬的吹号技术,成为了一名司号长。那时候的号跟现在的不同,没有任何按键,控制号音完全靠舌头。吹号不仅需要强大的肺活量,而且需要技巧。
那个年代,主要的通讯方式就是司号。号分很多种,战斗时有冲锋号、前进号,撤退号等攻击号,平时有起床号、出操号、收操号等差事号。司号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将每个号音传递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告诉全体官兵。他当时所在的部队,在战争的最前线,只要前方有线报,他就要第一时间通知战友们投入战斗。
余孽未除
鏖战天涯剿顽匪
“阿芒山(音译,位于今澄迈县)地区山高林密,土匪最多,这里是大土匪吴志香(音译)的地盘。”莫德华说,吴志香因其腰间永远别着两把枪,又称“双枪志香”,他为人心狠手辣,枪法精准,经常在阿芒山地区抢劫老百姓的牲畜,在土匪中有很大的名气。
“吴志香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不仅常更换驻地,还常放出虚假活动消息,让贞通连的官兵扑个空。为此,连里决定派我和另外一位同志去做吴志香小跟班父亲的思想工作,让其协助贞通连共同剿匪。”
“与小跟班的父亲同吃同住,他想吃什么就买什么。”这思想工作一做就是一年多,小跟班的父亲总算同意配合提供情报剿匪。
有一天,贞通连接到群众举报,吴志香只身一人出现在阿芒山地区,莫德华和战友火速赶去围剿。原是小跟班的父亲正在家中杀鸡宴请吴志香。
“吃饭的时候,吴志香一直端着饭碗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因为怕伤及无辜,所以贞通连的官兵没有动手。”莫德华说,就在这时候,小跟班的父亲谎称还没拿酱油,要出去拿下酱油。“小跟班的父亲一闪身,贞通连的官兵一枪就击中了吴志香的胸部。但吴志香还没有死,他抓起两把枪‘啪啪啪’的跃出屋子,想冲出贞通连的包围圈。但贞通连人多枪多,一下就把他击毙在院子里。”
除了吴志香,莫老所在的贞通连还抓过、打死许多土匪,其中不乏国民党残留部队余孽曾定根(音译)、邱岳关(音译)。在剿匪的战斗中,莫老的脚面还曾被敌人开枪射中,索性只是擦伤,没有影响日后行动。
革命的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1954年,岛内的土匪肃清,莫老也正式退伍。
但他还没来得及回趟家,又被海南修桥部队召回,当上了军工,加入了建设海南岛的行列中。
“那会修桥哪有钢筋、水泥,都是靠上山打石。军工的职责,就是计算每天所需的石头量,给民工安排任务量,检查打好的石头合不合格……”一年时间,就修好了大边(音译)、良排(音译)、潘响(音译)三座桥。
在莫德华的书桌上,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莫德华皮肤白净,双眼炯炯有神。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那一年,莫德华从黑龙江返乡。
1955年,莫德华加入修建堤河工程的建设兵团,从祖国的最南端不远万里奔赴黑龙江,成为测量队的一员。“我们的工作就是对土地进行测量,看什么土质、什么地形适合发展什么产业。”
这一去,就是11年。
“回家后,老婆就闹着离婚了,原因是参军这么多年一直杳无音讯。”1973年,莫老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从此孤身一人。
现在的莫德华,喜欢在养老院看看书、写写毛笔字、与老人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回味那远去的年华和岁月。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