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5:行进定安 精彩故事·英雄儿女传
总第233期 >
2015-07-09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渡海英雄金世林:满身的弹痕是他最好的军功章
刊发日期:2015-07-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金世林肖像。
金世林的奖章、肩章和复员证书等遗物。
蒙爱莲老人与丈夫金世林的肖像合影。
定安县白蒙路旁的一条小巷边,是一幢两层老旧水泥小楼,午后,金黄色的阳光刚好洒在二楼的阳台边上。83岁的蒙爱莲阿婆在房间里倒腾了许久,终于在床头边上找到了一个手帕包裹的小包,她小心翼翼地打开,露出一枚枚被尘封已久的奖章。这些奖章是蒙阿婆的丈夫金世林留下的革命见证。
蒙爱莲老人出生在定安,讲着一口地道的海南话。日前,蒙爱莲与记者一起,追寻这些奖章背后的英雄在革命年代的闪耀人生故事。
环顾客厅,四周暗淡的墙壁上,一副大边镜框装裱的肖像照格外引人注目,是位相貌俊俏、精气饱满的军人。相框及玻璃都被擦得一尘不染,相片内的军人胸前佩戴着各式的军功章。
面对着六枚奖章、一对肩章,以及臂章、复员证书等证件,蒙阿婆打开了话匣子。
他曾是海南军区独立团一名连长
在二楼阳台上,蒙阿婆把白色手帕铺在凳子上,将一枚枚奖章和证书排开。
记者仔细观察这六枚奖章,记录时间最早的一枚是1948年解放东北纪念章。之后是1950年颁发的解放华北纪念奖章,以及1954年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纪念章;1952年海南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颁发的纪念章;1955年,在北京颁发的解放奖章。其中,一枚造型独特的奖章尤引人注目,这枚奖章正面是帆船乘风破浪的图案,背面显示的是由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颁发的解放海南岛纪念章。
手帕里还有一块棉布姓名牌、两块肩章领章以及两本证书。姓名牌上写着:金世林,海南军区独立团第一营第二连连长,1954年佩用,第0580号。
“家里以前有很多奖章,现在都找不到了。”蒙阿婆的女儿金兰告诉记者,这些年,母亲最挂念的就是父亲,由于父亲去世得早,母亲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自己没照顾好他。
在一本复员证书上,记者了解到,金世林1958年从部队复员到定安县人民武装部,在定安商业局下属的烟酒公司当工人。
回忆起金世林年轻的时候,老人满脸灿烂的笑容。她说,丈夫生前从来不抱怨,对待工作总是雷厉风行,对待生活总是特别乐观,自从因伤从部队复员转业后,工厂曾安排他到领导岗位,可丈夫依然坚持到一线当工人,考虑到自身身体状况,最终接受组织安排,在工厂当了一名仓库管理员。
从东北打到海南经历多场硬仗
“他是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来的!”谈到丈夫革命的岁月,蒙阿婆的声音突然高亢起来,而她仿佛有太多的话想要说却说不出口的样子。蒙阿婆手指点着一枚枚奖章,顿了顿,才继续讲起了丈夫的故事。
“当时他还到过北京呢!”说得兴起,蒙阿婆指着一枚金黄色、沉甸甸的金质奖章说:“听丈夫生前讲过,当时这枚奖章是他作为海南代表到首都被中央领导接见的,还跟毛主席握过手。”阿婆说,如果丈夫的老战友们还在的话,他们都知道,都能作证。
蒙阿婆说,丈夫在世时,常听丈夫和来串门的老战友讲以前打仗的故事。“他是辽宁西丰人,在东北从军,先后参加解放东北战役、解放华北战役,然后一路南下,参加了1950年解放海南岛的渡江战役,是第一批上岛的解放军。当时他的部队就是在临高一带上岛的,后来在五指山还碰到了一场硬仗,当时那一仗打了几天几夜,他身上多处受伤。那时几乎是弹尽粮绝,遇到香蕉树,把香蕉摘下来连皮一块吃……”回忆起丈夫向自己讲述当时战争的激烈场景,阿婆停不下来。
然而,当提到丈夫在打仗中受的伤时,老人忍不住地叹息。
临走前肚子里还有未取出的弹片
“其实父亲去世最大的原因就是身上的枪伤难愈,久病之下,把身体拖垮了。”金兰说,自己6岁(1976年)那年,年仅53岁的父亲病逝了。
“当时我虽然年纪小,但有些事情还是记得很清楚。或许因为我是家里四兄妹中最小的,父亲最疼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我到定安县城上买油条吃。”谈到幼时与父亲的记忆,金兰如此说道。
“解放后,父亲在医院做了六次大手术,但临走前,肚子里还有弹片没取出来,在家里这么多年,我常常趴在父亲的身边,看到他大腿、腹部、肩部……浑身都是弹痕。”金兰告诉记者,相比这些留下的军功章,在母亲和他的儿女眼里,满身的弹痕才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军功章。
“希望丈夫能与生前的战友们合葬”
从肖像中看得出来,年轻时的金世林是个一等一的帅小伙。若时光回到上世纪50年代,一个渡海来琼的战士,与一个质朴的海南姑娘之间,有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尽管残存的记忆已几乎被时间冲洗殆尽,谈到年轻的浪漫岁月,老人笑容仍是格外地甜。
蒙爱莲1932年出生在定安的一个小村子,21岁时到县城当时的一八七医院当护士,后来,在老干部疗养院遇到了金世林。
第一次见面已经记不清楚了。她只记得,刚解放的海南一贫如洗,定安县城及周边村子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疗养院内住满了伤员,自己当时是护士,而金世林正好被安排到了自己家里接受照顾。就这样,两人逐渐走近。1959年,27岁的蒙爱莲接受了36岁的金世林的求婚,二人结为伉俪。
1976年,金世林去世,此后近40年的漫长岁月里,蒙爱莲一人将三女一儿抚养大。
“曾有人劝母亲改嫁,但她一直坚持选择独自扛起整个家。”金兰说,母亲一直深爱着父亲,父亲去世后,母亲常说,这(不改嫁)也是革命家属应有的革命情怀,她还常常教育我们子女要像上一辈人一样,要能吃苦。
“他生前爱下棋,他的一些老战友经常到家里来串门,如今,他走了,时间久了,大家都断了联系。”临走前,老人嘱咐记者希望能够帮忙联系到这些老战友,共叙艰苦岁月的革命情谊。
今年45岁,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的金兰说,母亲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父亲死后,墓地就葬在老家一片荒地上,由于拆迁,墓地两次迁移,没有个固定的地方,母亲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母亲希望将父亲与生前的战友们一起合葬。”
蒙阿婆说:“如今生活好了,不会饿肚子了,可惜老伴儿走了,享不到国家好时代的福了。”时间在她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而挂在客厅墙壁中央相框中的丈夫依旧年轻英俊如初。访谈结束前,记者举起相机按下快门,为二人留下了合影。
(摘自《南国都市报》)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