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别名
端午节别名极多,有端五、重午、端阳、蒲节、天中节、浴兰节、解粽节、女儿节、女娲节,娃娃节、五月节、诗人节、龙船节、棕包节等。
二、端午史略
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流传于我国大多数地区,有久远历史。时在夏历五月初五日,始载于《太平御览》卷三十一,引晋周处《风土纪》:“仲夏端午,端,初也”,指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古代午与五通用,闻一多《端午考》认为端午是持龙图腾民族的祭祖活动日,而对其由来尚有七种说法。1、远起于三代的兰浴。《大戴礼记·夏小正》云:“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故周代以来,有朱索桃印饰门,艾人悬户,系五彩缕挂赤灵符等禳灾避邪风俗,历代相传,至今民间尚在流行。2、认为端午节起始于春秋越国,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3、认为是纪念介子推。《邺中记·附录》曰:“并州俗,为介子推五月五日烧死,世人为甚忌,故不举饷食。”4、认为是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楚国为大夫被谗,五月五日投汩罗江死。楚人哀之,命舟楫救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后来演变为吃粽子和赛龙船。5、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史载伍子胥尽忠于吴,后反被吴王夫差所杀,抛尸于江,化为涛神,民间传说伍子胥也死于五月五日。故江浙一带有迎涛神之俗。6、认为是纪念曹娥。《会稽典录》:“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县江泝涛迎波神溺水,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逐投江而死,以寻父尸骸。”故浙江一带有纪念曹娥之事。7、认为是祭“地腊”。《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此日可谢罪,请求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除以上说法外,因地域不同,各地又有其他节日名称,各本其源,习俗殊异。由于屈原爱国精神和诗词的深刻影响,秦汉以后,屈原一说,由楚地逐渐传播到全国,为大部分地区所公认,并相沿至今。而近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伍子胥比较可信。此日,民间有赛龙船,食粽子,飲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斗百草,采药等风俗。我国各少数民族于此日也有各种纪念活习俗。
木公摘录整理于《中国民俗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