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翰林镇的得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翰林”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人文荟萃的地方,另外的意思是官名。唐朝时,唐玄宗开始设置翰林待诏,是文学侍从之官。至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掌管撰拟机要文书。明清两朝则以翰林院为“储才”之地,在科举考试中选拔一部分人入院为翰林官。清朝的翰林院以大学士为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殿试朝考后,新进士被授翰林院庶吉士的,称为“点翰林”。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考试后散馆。优者留院为修编、检讨,其余分别授官。留院者升迁较快,清朝大臣多出于此途。翰林也称为“翰苑”。
“翰林”有着这样的出身背景,所以对于“翰林镇”之名的源流便有了许多的猜测。有人认为翰林地区必定是出了名贤俊杰、达官贵人,不然堪称“翰林”?又有人说:元朝翰林大学士王仕熙贬居崖州,客居翰林地区,所以翰林地区的群众以“翰林”命名纪念他、云云、云云。
所有这些都显得牵强附会,无历史根据。
我读高中的时候,缘于乡情,曾就此事请教过吴升平老师。吴老师和我同乡,翰林山椒园村人,是定安中学资深的语文教师,文史知识渊博,造诣很深,就是在当时的海南区也是很有名望的。他说,其实家乡翰林之名与“翰林院”无关。翰林地区在明朝的时候还是黎汉民族争夺的地方,是蛮荒之地。现在翰林地区军坡敬奉的神明都号称“峒主”。“峒主”就是黎族的文化印记。“峒”是黎族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委会规模。到了清朝,翰林地区有较大规模的开发。人口增多了自然就形成了一个集市——“来统市”。“来统市”位于现在的翰林村委会田官园村对面的地方。民间俚语叫“老龙路市”。后来由于位置较偏僻,至清末民初老龙路市开始衰落,只深水村及章塘村部分人来此赶集。于20世纪二十年代初,高坡园、桐坡、公朗、沐塘、林田(良星)和黄岭一带村庄渐渐有人在翰林现址开始集市交易货物,并建有店铺,原老龙路铺店也有迁移过来的,于1934年已形成了一定的集市规模,有两百多间店铺、渐渐取代老龙路市。那时人们开始议论,是叫“老龙路市”还是改叫新名。当时秦俊青、秦凌西、岑子贤等一帮地方乡贤,他们都先后在广州读大学,见多识广,应群众要求,便商定叫做“翰林市”,沾点文气,希望地方多出人才。大家都说这名字好,就定了下来。“翰林市”就这么沿习至今,将近百年历史。而老龙路市日本鬼子侵琼时被全部焚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