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苑总第205期 >2014-12-31编印

王弘诲评传
刊发日期:2014-12-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放眼历史烟云,纵观众多英才杰士,地处海隅的海南岛,也是人才荟萃的。在明代,就出了像邱浚、海瑞、王弘诲等功名卓著的人物。
  王弘诲于嘉靖壬寅二十一年(1542年),出生于今海南岛定安县雷鸣镇的龙梅村,卒于万历丁已四十五年(1617年),享寿75岁。死后朝廷派遣当时的海南分巡提学副使戴熺谕葬,赐茔在定安古爽之原,即今富文镇九所墟之附近。
  王弘诲字绍传,号忠铭,嘉靖四十年中辛酉科解元,时年方二十岁,嘉靖44年中乙丑科进士殿试二甲,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检讨,编修,会试同考官、北雍国子监司业、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左侍郎、礼部左侍郎、南京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等职。
  王弘诲自小资质聪慧,史称他少颖异,博极群书,日记千言。他在文学方面颇有成就,其诗文为邱浚,海瑞之后海南又一大家。一生著有((尚友堂稿》、《吴越游记》,《来鹤轩集》、《天池草》、《南礼奏牍》、《南溟奇甸录》、《文字谈苑》。《国朝名臣录》等书。他的诗文笔调清新,文字精练,感情真挚,主旨确切。其为人之正气风骨,于诗文中灿然可见。他的门人区大伦,对王弘诲的诗文曾有过这样的赞誉:“文章尔雅醇厚,自成一家,诗歌品格在大历以上。”当时的知名文士,门人焦竑也称赞他的诗文“安时处顺,超然物表,不矜不挫,不诬不怼。”王弘诲的诗作格律严谨,用词遣字非常讲究,吟诵起来音声锵然,更兼立意不俗,意境深邃,今日读之犹有新意。
  王弘诲早年就颇有政治才干,后来他在政场上也确实有所建树。他任会试同考官时,曾经选取了一批颇有才能的知名人士。其中有焦竑,董其昌,吴道南、陶望龄等。他曾多次上奏疏,提议万历皇帝建储。他多次上疏劝谏万历细心问政,不要随便发怒,不要乱发诏令。就是他乞病致仕得准后,他也还在关心政事,上谢恩陈言疏,以自己之病比喻国家之病,委婉劝谏万历皇帝用心治国。万历皇帝对他的忠心陈言虽不听,但也曾称赞他“学识渊宏,器资醇笃,蜚英翰苑。”王弘诲死后,赞他“惟卿性资愿恪,操履端平,文风既著然朝堂,经笥夙称于岭表。又赞他“惟卿三朝硕士,一代伟人。”王弘诲一生对明皇朝是忠心耿耿的。
  王弘诲和海瑞是同代人,又是琼州同乡,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来往。王弘诲之为人道德品质,也颇受海瑞之薰陶。他虽然没有海瑞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但也是胸存正气,很关心国情民生的。王弘诲在他的《致仕谢恩陈言疏》中,就有这样的一段叙述:“……臣之同乡友人,故都御史海瑞,为户部主事时,常抗疏谏世宗皇帝,自分必死,以身后事付臣,然犹属臣虽官翰林,亦当思有所效,毋徒若蠹书虫,生死陈编中为也。臣每绎其言而愧之。”
  关于这件事,《忠铭公年谱》中,有如下的二则记载;“十月(嘉靖乙丑四十四年十月——笔者),海忠介公抗疏言天下第一事,犯颜强谏,世宗大怒,将付狱,忠介公访公于玉堂,自分必死,以后事托公,遗白金二十两。曰。‘死于尔乎,殡还我首丘足矣!’公闻命,勉相慰藉,决不负言。 “忠介公下狱后,公极力保护,每省视狱中,饘橐备至。狱吏吓以危言,亦不畏避。
  王弘诲对当时的不正之风,是厌恶和敢于干预的,他曾上疏奏请禁止奢靡之风。他在《礼部题禁风俗奢靡事宜》中,讲得非常有理,从今天提倡节俭、简朴的美德来看,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当时的权贵张居正,《明史》上写道:“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史》卷二百十三,第5650页)然而王弘诲对他这个权贵却敢顶撞。《忠铭公年谱》上记有这样的一件事:“时张江陵(张居正系江陵人——笔者)当国,托其子懋修、敬修登鼎甲。榜出,土论哗然。公作《火树篇》、《春雪歌》讽之。……江陵闻而衔之。”从这件事看,王弘诲对那些以权谋私的人是极为不满的。由此也可见到他的为人品格。
  王弘诲为人正直,毫不媚骨。他在《贺万州守辜公善政华诞序》中,一开头就这样自我表白:“予夙性耽嗜文辞而不喜谀,故常不辞四方赠言之求,而又不工为藻饬,以投媚者之好。”海瑞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逝世后,王弘诲第一个写《海忠介公传》,他在文中对海瑞之为人极其赞赏和敬羡。王弘诲曾在南京礼部尚书任上,引荐外国传教士利玛窦陛见万历皇帝,对中外文化之交流,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王弘诲一生曾为琼州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鉴于琼州儒生赴考旅途遥远,跋涉艰苦,特上奏疏请求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让琼州之儒生能在海南就地孝试。这件事当然对读书求官的儒生是极有好处的,对发展海南文化教育也有积极的作用。他在《奏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疏》中,如实地向万历皇帝陈述海南儒生千里迢迢赴考的苦楚,然后有理有据地请求万历皇帝:“……如果职言不谬,即照甘肃截考例,改海南兵备道兼管提学道,换给敕命,每遇员缺,必选甲科之有学行者充之,其琼州一带师儒巡察任其便宜行事。这个奏疏得到了万历皇帝的允准,自此,海南儒生赴考方便多了。这件事便是民间所说的“奏考回琼”。这对海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上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琼州的儒生对“奏考回琼”很是感激。在万历癸卯三十一年,王弘诲六十二岁的时候,儒生们捐款建了一座纪念王弘诲的生祠。这座生祠建在定城,五十年代尚完好,六十年代则被折毁,(尚存后殿)改建为定城镇卫生院。王弘诲晚年致仕回家后,对培养人材是极为重视的,他花了很大精力,于万历乙已三十三年,在定安县城建了一座尚友书院,为今定安中学的前身,今定安中学图书室、校长室,便是当年尚友书院的旧址。王弘诲经常在书院讲学。从他现存的著述看,他的学术思想多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王弘诲五十四岁时,便以病为缘由,向万历皇帝请求致仕,经过十三次的请求,才在万历己亥二十七年,他五十八岁时获准。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开始要求致仕是比较早的。他所以较早要求致仕的原因,不是因为自己真的病老,而是因为万历不听他劝谏,对当时的朝政不满。此时的明皇朝已经非常明显地在走下坡路了,王弘诲因此对为官丧失了信心。《忠铭公年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借病以辞职,言及误身事小,误国事大,因上屡谏不听,辍朝罢讲,国事将不可为,又处南京间,职不能展其经济,屡以乞休为动天听。”“公因近年屡谏不听,将奏疏付梓。名为《南礼奏牍》,自为小引曰:甚矣,进言之难也!非言之难,有以听之之难也。又非徒听之难有,以言之而必吾听之之难也。”
  王弘诲致仕以后,除到别地讲学,为培养人材奔走外,一直乡居在家,直至终老。他对家乡极是热爱,经常游憩于金鸡岭,文笔峰,多有讴歌家乡的诗文。平常他也热心做些修桥筑路的公益事。
  王弘诲是明代封建皇朝的官吏,他的为人处事有着历史的局限,但他渊博的知识,文学上的造诣,以及他正直的为人品格,都是海南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至今海南人民还在缅怀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