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0: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
总第194期 >
2014-10-16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陋室书痴的“傻子”情怀
刊发日期:2014-10-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孙衍吾在知海书屋内题词祝贺建国65周年。蔡佳栩 摄
他的眼睛,不再清澈,却有几分羞涩,几分淡然;
他的言语,拘谨木讷,却朴实无华,毫无造作;
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身材黑瘦单薄,面部颧骨突出,笑起来牙齿白亮得晃眼,神情憨憨傻傻,却蕴含一股坚韧与执著。
他说话声音很轻,有时轻得像在自言自语,语言表达稍显罗嗦,性急的人听不得,性缓的人还得强忍着耐心听。
他经常骑着一辆黑色掉漆的破单车,穿着皱巴巴的白衬衫,头发凌乱成团。单车的篮子里放着一些写好的墙报稿和宣传画,每天东奔西走送到各个机关单位、张贴到各个街头巷尾,他的身影总是那么匆忙急促,仿佛永远有干不完的活在等着他。他所做的这一切,只为了他的一间“知海书屋”。
一间陋室,一个书痴,满屋书香,便是孙衍吾的人生故事。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华彩无限,听起来却让人有鼻子酸酸的感觉。
“知海书屋”,这间耗尽他一生心血、缠绕多少爱恨情愁的书屋,风雨飘摇二十八载,还是在他的痴心耕耘中坚持了下来。
知道他的人都说他很“傻”,却常常被他的“傻”所感动。
困境之中艰难筑梦
1980年,是孙衍吾的逆运年,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名落孙山,只得赋闲在家,那年他19岁。
一切与校园、理想、美梦有关的字眼都像车轮一样,从孙衍吾的眼前滚过。落尘中,这个耽于幻想的青年,无数次地询问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那是一段炼狱般的经历,精神的苦闷使他日夜沉迷于书本海洋。直到有一天,太阳从天边缓缓升起,照耀着屋子的每个角落,那些摞满屋角的书堆上,也洒满温暖的阳光。他把其中的一本拣起来,心里一动——他把“答案”握在手心里。
他要办一间书屋,免费给村人阅读。知识的甘霖滋润过他的心,他深谙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村里的书报少得可怜,村人的思想贫瘠如土,成天围聚赌博,乱烘烘闹成一片。他不奢望能够改变环境,可是为自己寻找一个人生目标,为父老乡亲做点力所能及的好事,应该不会太难。
事实上,他一踏上这条路,就知道自己很天真,把一切想得太容易了。家是如此简陋窄小,挤出8平方米的小屋当书屋,已经太难为家人了。“你要干就把它干好”,父母从牙缝里挤出这么一句话,孙衍吾听了照例嘿嘿地笑,虽不搭腔,心却满怀歉疚和感激。
5种自费征订的报刊,100多册藏书,便是“知海书屋”最初的雏形。简陋的书屋吸引不少村民光顾,与其说他们是来看书,倒不如说是来看热闹的。
“农民办什么书屋啊,脑子有病吧?”
“一定是考不上大学,受刺激了呗!”
“折腾几天就会没事了。这些破书拿到收购站还可以换几个钱买几天菜,嘿嘿……”众人听得一阵哄笑。
“办书屋是好事情啊,大家要多支持。”一位戴老花眼镜的老者慢吞吞地说。“况且村里的孩子多读书,可以辨是非,明事理,多好的事啊!”众人无言。
生存尚且艰难,毫无经济收益的书屋,无疑是一部巨大的“老虎机”,吞掉了孙家绝大部分仅够维持温饱的生活来源。哥嫂挺不住了,闹着分家,父母沉默无言,手心手背都是肉啊,父亲拍拍孙衍吾的肩膀,摇了摇头。孙衍吾眼睛湿润了,他明白以后的路只有靠自己去走了。
他自己动手往木板上刷油漆,制作简单的书架;没钱买书怎么办?一介书生便在自耕地里手刨黄土面朝天,起早贪黑种植瓜菜,如熟练的农夫,厮守着自己的田亩,满心期待瓜菜价格好。他仿佛看到长长的瓜架变成了一排排书架,一颗颗瓜果变成了一本本簇新的书,笑嘻嘻地向自己挤眉弄眼。他多少次在梦中笑醒了,醒来后,趁着微亮的天色,又挑起粪肥,摇摇晃晃地往田里奔去……
孙衍吾发现书法可以帮忙赚些苦力钱,添置一些书籍。在1983年,有个单位让他帮忙出版一期墙报,他的书法、排版、美画,吸引了不少读者围观,都啧啧称好。单位领导给他发了20元补助,还把一些用过的书和报纸送给了他,孙衍吾高兴地接受了。报纸和书整整齐齐登记好,补助的钱再拿去买几本书。此后,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外出打工赚些钱,积聚起来除了买书还是买书。
新婚的妻子看着嗜书如命的丈夫,百感交加,想想“鲜花插在牛粪上”的道理,自叹为时已晚,只得安心过起“嫁鸡随鸡”的日子。妻子虽常有怨言,但还是迁就和支持他。孙衍吾每每谈起妻子,总是感激地说:“她卖菜养猪的钱都给我办书屋了,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真难为她了。”说这话的时候,这个黑瘦的汉子眼睛黯然地望向窗外,苦涩和沧桑的痕迹清晰地印在他枯黄的脸上。
35年后,“知海书屋”的藏书量达8万多册,报刊增加到390种,接待读者两千万人次。孙衍吾在这条路上一直走着,疲惫不堪,欲罢不能,“知海书屋”却因此美名飞扬,整整35载。
点一盏心灯照亮你我
孙衍吾站在屋前,专心写着黑板报。一片秋叶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他毫不知觉,一味地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他的书屋开设各种墙报专栏,科普墙报、农村科技、乡村法律咨询、乡村好人好事应有尽有,就连每天的天气预报,孙衍吾也会工工整整抄写在黑版报上。
有位老伯扛着犁耙牵着老牛经过,见孙衍吾忙碌着,开大嗓门问一句“衍吾啊,今天天气怎样啊?”孙衍吾马上回答说:“今天有阵雨,您要记得拿雨衣啊!”“今天冷空气南下,要多穿衣服。”这样的话,孙衍吾每天都在对不同的人重复说,一说就说了三十多年,但他从不厌倦,因为他知道,村民把“知海书屋”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事没事来坐坐聊聊看看,了解最新信息和知识,村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每天的天气预报,也从这里尽快知道。这样的结果,孙衍吾一直盼望着、努力着,欣慰着。
排坡村农民莫若鑫的养殖场由于缺乏养殖技术,收益一直欠佳。孙衍吾知道后,马上把需要的书送到他的手中。莫若鑫摸着书自嘲地说“我已经很多年没看过书了,可这书我一定看。”莫若鑫学以致用,兴办立体养殖场,养鱼养鸭养鱼苗,畅销省内外,年利润达35万元。他拉着孙衍吾的手,感动地说:“我今天的成功有你一份功劳啊。”孙衍吾憨憨地笑了。
村中小孙参与斗殴被劳教,出狱后萎靡不振,对生活失去信心。孙衍吾急在心里,他上门邀请小孙到书屋谈心,参与书友的讨论,还帮他联系到海口一家印刷厂的工作。领到第一份工资时,小孙兴高采烈地买了一批书籍和礼品送到“知海书屋”,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5年来,孙衍吾义务每天播报“天气预报”,出版墙报1000多期,抄写张贴法律条文、案例1240多篇,累计460万字。
点燃一盏心灯,照亮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知海书屋”成为广大乡亲求知、求富、求乐的场所,成为乡亲们文化活动中心。
“痴傻”延伸出别样的人生
书屋延伸着孙衍吾的梦,摹写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样式。
1994年,孙衍吾筹借资金扩大书屋,为了节省费用,他和妻子连续几个月搬砖挑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艰辛,使他变得更加黑瘦了,屋子建好了,夫妻俩却累垮了。那间110平方的新书屋落成时,孙衍吾一脸平静,只有深夜灯光下他来回走动着的身影,才泄露出他内心的激动和欣喜。
家境的贫寒和生活的艰辛,挡不住他三十五年如一日的付出,孙衍吾的承受能力挑战着心里极限,他的沉默常常令人心疼。一拨拨慕名而来的读者在与他平和的交谈中,发现了躲在时代角落里的那份善良,采访者关注的是从他身上挖掘出更深刻的意义。一家人仍然蜗居8平方米破屋的尴尬,每天咸菜加豆腐的清贫,这样的窘迫他却很少向人提起。一波波的浪潮把孙衍吾推向高处,他只能朝更高的地方走去,他不能后退,也绝不能后退。
1999年,孙衍吾参与组建了青年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志愿队,南渡江边,又多了一个背纤者,一条长长的纤绳传递着血的热力。孙衍吾甘当“人梯”托起明天的希望,他利用寒暑假期为同学们开辟“读书讲座”、“答题技巧”、“道德规范讲座”,每逢寒暑假,孙衍吾带着这帮志愿者们一起开展扶贫济困、助残敬老志愿服务活动,奔走在全县各个墟镇乡村、大街小巷之间。
三十多年来,通过“知海书屋”看书学习的读者,有100多位考上大学。胡诗泽从燕山大学写信感谢说:“是孙叔叔把我当做亲生儿子一样关心,他的助人为乐精神激励了我,使我终生难忘”。
也有人说“35年来勒紧腰带、省吃俭用,投入40多万元购置图书和设备,孙衍吾简直就是傻瓜。”“孙衍吾太傻了,一生就为了一间破书屋,没有享过一天福。”被称作“书痴”孙衍吾听了,依旧憨憨一笑,他的笑容里有些酸涩,也有些无奈,他低头看看那双沾满泥巴且破旧的鞋,寻思了许久……
就这样,孙衍吾竭力支撑着一种时代精神,并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他也因此赢得了无数荣誉,先后被授予省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并受到了受到江泽民、杨尚昆、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晨雾散尽,金色的太阳洒满书屋,孙衍吾独自走出家门,伫立江边,看着匆匆东逝的江水,看着江心盘旋的漩涡,心情渐渐归于平静,他想,人生何尝不是一条河流,人置身何种漩涡并不重要,事情无好坏,傻人有傻福,寻找一个精神支撑点,甘愿付出就一生无悔吧……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