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1:头版
总第194期 >
2014-10-16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定安叫响“农”字号
刊发日期:2014-10-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紧抓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生态大棚里,一畦畦整齐划一的苗圃,花梨、沉香、凤凰、重阳等苗木青翠欲滴,花卉争相斗妍,“别小看这些树苗,它可是我们的绿色银行。”10月15日,2014年中部市县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在定安召开,雷鸣镇龙坡苗圃专业合作社苗圃基地老板王树芳向参会代表自豪地介绍。
近年来,定安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农产品,促进全县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统计部门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进步:2013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0.1亿元,今年上半年,农业增加值13.09亿元,同比增长5.5%,2013年定安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8千元大关,农民人均收入4780元,同比增长13.1%。
规模可观
合作社带动全县半数农户
在新竹镇白墩村附近的山坡,皮肤黝黑的李南华将米糠、麸皮等饲料投放在水塘边,鹅和鸭子成群结队前来抢食,待吃饱喝足后便下水嬉戏,而剩下的饲料一投进鱼塘,罗非鱼迅速游过来你争我抢。而一旁联排的猪圈里,定安黑猪膘肥体壮,再过十多天就可出栏。
从几亩鱼塘、几百只鸭子,到如今2700亩水面面积、1万多平方米猪场、200多亩鸭鹅场;从单打独斗的返乡打工仔,到带动当地800多农户搞养殖……8年间,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跨越,而理事长李南华,也成为当地的致富传奇人物。
“通过摸索,逐渐形成了水下养鱼,水面养鸭鹅,岸上养猪,林下养鸡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成本。”李南华告诉记者,立体养殖模式效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并通过“统一供苗、统一饲料、统一技术、统一运销”的标准化服务,该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仅今年上半年,定安新竹南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出栏定安鹅10万只,出栏肉鸡7万只,肉鸭20万只,定安黑猪5000头,罗非鱼1000吨,全社产值3000万元,社员平均可支配收入5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把林地改为果树等高效作物,发展农家乐,探索农产品深加工等,打造一个休闲生态产业园。”李南华雄心勃勃,干劲十足。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让农民抱团致富。”定安县委书记陈军表示,定安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日趋增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今年8月,定安县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678家,其中禽畜养殖业268家,国家级示范社8家,入股资金总计7.6亿元,带动农户2.8万户,占全县农村总户数的49.7%。
打造品牌
依托品质做大产业化发展
“打造品牌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一步。”定安县委副书记、县长符立东告诉记者,近年来,定安专门成立品牌创建领导小组,倾力培育和打造农业知名品牌。而叫得最响的,就是定安黑猪。
猪圈铁栏一开,黑乎乎的小猪仔们便撒欢地飞奔出去,龙湖镇文头岭村的养殖户(下转十二版)(上接一版)莫贤强乐呵呵地拿起水管,冲洗猪圈,“让它们多跑跑,骨骼才能长得好,肉质也更紧实。”开放的饲养方式,生态的环境,是保证黑猪肉好吃的秘诀,也是定安县规定的饲养定安黑猪的标准。
严把质量关是定安黑猪产业化道路上的重要一环。“每头黑猪都必须经过严格检疫,合格者才能出栏销售。”定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畜牧兽医局局长莫靡介绍说,为了确保定安本地猪的优良性能和品质,定安大力扶持,建立了跨越三个乡镇的定安本地猪原种保护和繁殖基地。此外,定安于2007年实施《定安黑猪饲养管理技术规程》,要求养殖户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饲养,并定时在各乡镇举办培训班,提高饲养户的饲养管理水平。正是依托可靠品质,定安黑猪利用品牌化建设开拓稳固销售市场。目前,定安黑猪地理标志已经通过国家工商局审批,县委书记陈军更是亲自带队前往广州、深圳等地进行推介,目前,已与当地企业达成定安黑猪供销合作意向。定安黑猪,已逐渐走向岛外。
通过品牌打造与宣传,定安黑猪、定安鹅、定安富硒鸡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不断涌现。品牌的作用显而易见:定安黑猪价格比白猪高出近一元,每头猪就可增加200元收益;2013年定安黑猪出栏量达56万头,比2006年翻了一番;各大生产基地规模可观,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生猪8块8一斤,平均每头卖2300元,今年能出栏280头,净利润至少12万……”莫贤强盘算起了养猪的收入,“我还想扩大到500头的养殖规模,反正不愁销路,只要一个电话,海口的老板就来收购啦!”
助农增收
人均纯收入十余万比比皆是
宽阔整洁的村道,刚栽种的绿化植物,一排排整齐的小楼,不时驶过的轿车……走在黄竹镇河头村,竟让人产生一种置身于城镇的错觉。“靠搞养殖发家致富的太多了,大家都尝到甜头了!”河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杨向记者介绍着,一脸自豪。
驱车进入橡胶林,映入眼帘的是一群群土阉公鸡。几千只鸡在25亩的橡胶林里,或刨土觅食,或飞走在橡胶林间,身形矫健。“这附近山里,养的全是鸡。”定安黄竹河头龙凤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德雄说,11月份就能出笼2000只阉鸡,价格能达到13元/斤,一只鸡净赚20多元,“我们有个社员,这两个月出笼6000只鸡,净赚12万!”
“以前靠种橡胶和冬季瓜菜,现在养鸡成村里的主导产业了。”张杨告诉记者,龙凤养鸡专业合作社经过4年的发展,已由最初的8名社员发展到现在的71名,2013年出栏富硒鸡92.8万只,实现销售3846万元,社员平均收入达12万元以上,村民人均收入9000多元。“村里的楼一栋接一栋地盖,车也是一辆接一辆地买。”张杨笑着说。
农民逐渐鼓起来的腰包,离不开定安县好政策的浇灌。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定安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定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签订农民增收责任状。各镇积极实施“打造3个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农业品牌、3个专业合作社、3家农家乐”的“四个三”行动,打造出一批集约化标准养殖产业,农民增收效果显著:2013年定安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8千元大关,2014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80元,同比增长13.1%。
“把基地建设、合作社带动、品牌打造,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增长的突破点,叩开农民增收致富门。”陈军说。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