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国庆专刊总第192期 >2014-09-25编印

身边这65年的变化
刊发日期:2014-09-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的一声呐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声呐喊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
  建国65周年,定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纪念日马上就要来到,记者奔赴全县各地,采访一个个普通的老百姓,从他们生活的变迁中见证定安发展的步伐。
  30后眼中的定安变迁
  家住定城镇杨墩坡村的曾桂花现年80岁,是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核心人物,至今依然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偶尔还能帮子女打理生意。老人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大家伙聊聊这些年家里的变化。
  回忆中,老人自然而然地将现在和五六十年代进行了比较,翻天覆地的变化尽在“吃、穿、住、行”之间。
  吃:“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只能用一个‘饿’字来形容。那是一个物质严重缺乏的年代,人一天到晚要干活,总感觉老是吃不饱饭,饿不停!”曾桂花说,如今饭菜、水果、点心多到吃不完,春节菜色更是餐餐都能将大圆桌摆得满满当当,吃得满嘴流油。几十年来,这餐桌上的变化呀,真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
  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那个年代最常说的话。那个时候买布需要布票,可是一年到头又发不了几回布票,一家老少,穿的衣服都是同样的颜色与布料,基本上都是清一色的蓝、灰、黑粗布。如今衣物把几个衣柜塞得满满当当,而且衣裤要舒适,还讲究款式。”
  住:“五六十年代一家六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厨房是用稻草和稀泥搭起来的,雨天基本上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80年代家里盖起了80平米的大瓦房。2011年又花20万建起了近200平米的楼房,家用电器样样都齐全。”
  行:“现在的定安县城比原先大了好几倍,尤其塔岭修了那么多条路,没有人带真的会迷路。五六十年代赤脚走路,七八十年代自行车代步,现在家里光电动车、摩托车就有三辆,孩子们还在盘算着买辆小汽车。”
  政策:“农业税取消,当农民更有盼头了。”
  60后眼中的定安变迁
  家住定城镇城南中学的王兴生于60年代,在他眼中,祖国65周年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房子上。
  他说:“很小很小的时候,我是从农村的石头房子里长大的。85年结婚后便和父母分了家,由于祖辈家境贫寒,分到两间十几平方米的小瓦房。说起那两间小瓦房,墙壁破裂,屋顶上的瓦片也是摇摇欲坠。到了夏天,屋子外面狂风暴雨,屋子里面下起小雨,我和爱人拿出家里仅有的瓷盆、瓦罐甚至吃饭用的小碗接雨。后来孩子们出生了,每逢下雨,孩子们都要躲在屋角或桌子下面避雨。冬天,寒风呼啸,凛冽的寒风从墙壁的缝隙里挤进来,裹紧被子,仍然能感觉到寒意。
  90年代初,通过考试,王兴到县城当上了代课老师。学校便从闲置的房子里腾出一间房子,让他们搬了进去。这间房间仅有9平米,他们一家五口挤在里面,光床就占了大半个屋子,厨房是和别的老师公用的,房子不通风,屋顶不漏雨,感到很知足。
  “借住学校不是长计”,99年学校集资盖房,王兴和家里的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了现在的住房。房子约120平方米,层高大约4米,厨房、卫生间都在里面。搬家的那天正好是中秋节,三个孩子一人抱着一床被子躺在地上睡,第二天早上起来一人在一个角落里滚着,当时真的很想哭,辛苦了十几年,王兴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
  2011年,王兴还回老家把家里的老房子给重新翻新了一遍,白墙灰瓦,能挡风遮雨,房子内部也进行了简单的装修。
  他告诉记者,从以前的小破房住到现在的楼房,我们的住房面积和生活空间都在不断地扩展完善,这些变化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建国六十五周年来祖国的沧桑巨变。只有中国这个大家发展了,强盛了,才有我们这些小家的富裕和安康!
  90后眼中的定安变迁
  家住定城镇仙沟社区的陈亦飞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90后,在他眼里,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主要体现在数码产品上。
  他告诉记者:“小的时候游戏机还没有普及,有一台游戏机是一件非常让人羡慕的事。我五岁生日的时候,姑姑送了一台小霸王‘学习机’,这让我在小伙伴面前神气了很久。因为父母管得严,不让我多接触游戏机。我只在父母下班之前偷偷过过瘾,不过很快就暴露,因为每天父母回家,总是习惯性的摸摸电视机背后,如果电视发烫总是免不了一顿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想了一个法子,用电风扇对着电视机吹,这个降温方法只用了两次就被父母识破了。后来父母回家总是摸摸电风扇的背后,如果电风扇发烫,便免不了一顿‘男女混合双打’。当年最痛苦的回忆不是考试考砸了或是被罚站了,而是游戏机被无情地没收了。
  上了初中,陈亦飞最值得炫耀的事就是借着学英语的名义买了人生中的第一部MP4,当时班上的同学都还在使用MP3,他的MP4在班上引起了小小的骚动。那个年代最经典的装束就是穿着一身校服,口袋里装着MP4,耳朵里塞着耳机,脑袋永远跟着音乐在晃动着……为了帮助学习,父母还给他买了部文曲星。
  上了高中,陈亦飞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诺基亚5300,可以打电话、可以听音乐,最主要还可以下载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2009年,陈亦飞考上了重庆的大学,刚接到录取通知单,父母就忙起了大采购:笔记本电脑、诺基亚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光数码产品就买了近万元。“不少同学还买了掌上游戏机,同学们都笑称我们是‘四有新人’。”陈亦飞回忆起那时候的场景,哈哈大笑。
  现在,各种数码产品的更新换代更是日新月异,半年前的主流产品在半年以后可能已经在市场中销声匿迹了。“这不刚攒够钱买了个Iphone5S和IPAD,Iphone6又出来了。数码相机的更新换代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像素还是性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已经是飞速发展,原先的数码相机现在已经拿不出手了,正盘算着要不要买台单反相机呢。”陈亦飞说道。
  用曾桂花的话说:“跟那个艰苦的年代比起来,现在的我们简直生活在蜜里。短短65周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真的体现在人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