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迎战“威马逊”灾后重建总第183期 >2014-07-24编印

21世纪,那些定安人难忘的台风
刊发日期:2014-07-2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说起台风,身处台风多发地带的海南人并不陌生,由于海南地处我国的南端,紧邻南海和西太平洋,这样的地理位置使海南成为遭遇热带气旋的第一战线。
  定安不靠海,但是受台风的影响并未因此减弱。每个定安人的记忆中总有那么几个台风留下的难忘画面。今天,本报为您盘点21世纪与我们纠缠不清、极具特色的几场台风。
  最“纠结”台风——“芭玛”
  2009年第17号强热带风暴“芭玛”是史上最长寿的台风之一,同时堪称海南台风史上最“纠结”台风。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热带低压到超强台风的所有级别。在16天的生命史中,它行径诡异,强度反复无常,在菲律宾、海南及越南多次登录,给菲律宾、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等地带了了狂风暴雨,菲律宾数百人丧生。
  2009年10月3日13时50分,“芭玛”首次登陆菲律宾吕宋岛东北部沿海,晚上入海后迴旋少动。5日中午突然360度大转弯又折回3日登陆地点。好像是走错岔路口后折回重新选择路线,回到登陆点后,“芭玛”又转向偏西方向,逐渐向南海挺进。于12日9时50分在万宁市北部沿海登陆;在穿过海南之后,继续向西挺进,于14日16时30分前后在越南北部一带沿海再次登陆。
  “芭玛”9月29日生成后,30个小时就加强为台风,21小时后又加强为超强台风,10月3日首次登陆菲律宾时强度为强台风。在菲律宾徘徊期间,7日,“芭玛”一度减弱为热带低压,而后却又重新加强为热带风暴,再次西行挺进南海。10日,在南海海域,它再次减弱为热带低压,并缓慢向西行进,靠近海南并逐渐加强,12日登陆海南时强度为热带风暴,直到离开海南岛一直保持着强热带风暴的强度。而后,14日以热带风暴强度登陆越南。
  受“芭玛”影响,从11日8时至13日6时,海南岛西北部地区普遍出现8~10级阵风, 72个乡镇自动站雨量超过200毫米,18个乡镇雨量超过300毫米,全省有15个市、县,158个乡镇受灾,因灾死亡3人,失踪1人,倒塌房屋93间,受灾农作物面积45.7千公顷,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
  “建国后登陆海南最早的台风”——“浣熊”
  2008年第1号台风“浣熊”于4月15日14时在南海南部生成,16日晨发展成为强热带风暴,并于下午加强成为台风。该风暴生成以后,一直以15 km/h的速度稳定地朝西北方向移动,16日20时起转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18日22时前减弱为强热带风暴,并于18日22时30分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登陆,随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13时前后减弱为热带低压,并于14时15分在广东省阳东县东平镇再次登陆,20日2时在广东省韶关市境内减弱消亡。
  善变的台风“浣熊”于4月18日当地时间晚上10时半,在海南省文昌市的龙楼镇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1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历年登陆华南地区最早的台风。海南省采取防风措施,紧急转移12万人,有近22000艘船回港避风;琼州海峡停航,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在登陆当天9时半前停止飞机升降,有76班机受影响停飞,近3000人滞留。另外,3艘渔船在西沙北礁避风时失踪,船上有56名渔民,南海救援中心派船前往搜救。
  据统计海南有130多万人受灾,21万人被迫暂离家园,超过百间房屋被吹毁,路上更是随处可见连根拔起的树木,总计经济损失高达3亿3000万元人民币。
  极具“杀伤力”的超强台风——“达维”、“纳沙”“海燕”
  一、“达维”

  2005年9月26日,台风“达维”在万宁北部沿海地区登陆。据初步统计,这次台风使得全省有18个市县共607万人受灾,倒塌房屋达2.05万间,损坏房屋10万多间。铁路、公路、输电线路、通信线路损坏严重。农作物受灾面积达70.4万公顷,垦区橡胶受害率达100%,其中开割树报废达477万株。
  在这场罕见台风的袭击之下,海南农业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155万亩,成灾面积451.5万亩,绝收面积231万亩,减收粮食2.7亿多公斤,水产养殖损失面积16.2万亩、产量2.2亿公斤,数十万亩林木折断,直接经济损失80.26亿元……
  二、“纳沙”
  2011年9月29日,当年的第17号强台风“纳沙”袭击了整个海南省,当时的“纳沙”在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4级(42米/秒)。受其影响,海口全市中小学停课,铁路多次列车停运,美兰机场取消多个航班。强台风带来的大风、暴雨天气给我省的农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受“纳沙”影响,定安县农业生产严重受损,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4.77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2.70万亩,绝收面积17.89万亩,损失产量1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80345万元。
  三、 “海燕”
  2013年11月8日,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萨马省登陆,登陆时中心最大风速达每小时275KM。成为了全球有记录以来,登陆时风速最高的热带气旋。而它的猛烈风力及引起的大规模风暴潮则在菲律宾中部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官方确认超过6100人死亡,失踪人数高达25000人。风暴过后的1个月,灾区死亡人数仍在持续增加。虽然“海燕”没有在我省直接登陆。但对全岛同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受“海燕”影响,定安自11月9日起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有大暴雨,降雨量在75-152毫米之间,强台风与降雨量对全县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
  全县10个镇受灾,受灾人口115015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5万亩,转移人口2218人,全县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农业损失粮食1800吨,经济作物受灾损失3215万元,损坏灌溉设施128处。
  “史上最强台风”——“威马逊”
  2014年7月18日15时30分,“威马逊”前后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登陆,后来又于19时30分在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沿海登陆,再后来又于7月19日7时10分在防城港市光坡镇登陆。“威马逊”前两次登陆时达到超强台风级别,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台风。
  一天内两次登陆也无法阻滞超强台风“威马逊”,刷新了我国大陆台风史上多项记录。
  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60米/秒),中心最低气压910百帕,这两项数据都刷新了台风史上的纪录,使得“威马逊”超越2006年“桑美”,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影响我国大陆的最强台风。
  受超强台风“威马逊”影响,定安全县10个镇受灾。受灾人口17.533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2.4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受灾面积8.43万亩),转移安置人口1.7875万人,农业损失粮食3.3239万吨。全县直接经济总损失预计5.26亿元。
  小资料
  “作恶”台风会被除名

  虽然台风经常都是“破坏”的代名词,但它们的名字往往都取得很好听,来自台风委员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为了预警上的便利,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地区正式执行包含有140个名字的台风命名表。台风的名字每5到6年轮一回,这也就是为什么2005年第18号台风和2012年第10号台风都叫“达维”。
  当然,这些名字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某个热带气旋给台风委员会成员造成了特别严重的损失,该成员可申请将该热带气旋使用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删去,对海南有过较强影响的2006年的第16号台风“象神”、2009年的第17号台风“芭玛”等都因造成严重损失而被除名。2013年的第30号台风“海燕”和今年的第9号台风“威尔逊”或因破坏力太大而被除名。
  除了因破坏力太大而被除名,还有许多有意思的除名原因,如2003年的1号台风“欣欣”和2004年第8号台风“婷婷”就因为名字“没有代表性”而被除名,替换以“白海豚”和“狮子山”;2013年的第1号台风“清松”(Sonamu)则由于其发音与“海啸(Tsunami)”相似,而在发布预警时引发了公众恐慌,所以也被马来西亚建议除名,成为继欣欣、婷婷之后第三个“纯技术性除名”的热带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