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七一”建党日总第180期 >2014-07-03编印

情系红魂
刊发日期:2014-07-0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退休干部王学广没有回家含饴弄孙,选择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当讲解员,如今已坚持13年


退而不休的王学广,在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宣讲了13年的革命历史。叶彦彤 摄
  “我手里的这种菜,叫作‘革命菜’,虽然有些苦,但曾是冯白驹和革命战士们8个月的口粮。”在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讲解室里,一场母瑞山革命斗争史的讲解正在进行。
  讲解人是76岁的纪念园园长王学广,身高1米52,一脸皱纹,白发鬓鬓。乍一看,他跟其他海南退休老汉没太大区别,可一站到讲解室里,正正衣领,一亮嗓子,他立刻不一样了:声如洪钟,细节生动。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段红色传奇,每一次惊心动魄,在他的描述下都活灵活现……
  退休干部王学广没有回家含饴弄孙,而选择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当讲解员,一讲就是13年。
  革命故事
  他讲述得活灵活现
  “母瑞山是海南革命的摇篮,它两次保存了革命的火种……”王学广开始神采飞扬,生动的语言配合手势,将听众自然引入那段红色传奇中。
  说到母瑞山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王文明初上母瑞山,形容当时条件之艰苦时,王学广的表述是:“住的没有房,吃的没有粮,穿的没有衣,病的没有药,走的没有路。”
  说到1930年1月17日王文明病逝,王学广放慢了节奏,低沉的嗓音中流露出缅怀与惋惜。
  说到冯白驹接替王文明,在敌军重重围剿下二上母瑞山,坚持长达8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时,王学广的描述尤其生动:“……大家没吃过一顿饱饭,刚开始还有个小饭团,饭团后来变成稀饭,稀饭后来又变成更稀的饭汤。没办法,大家只好找野菜、摘野果,下河沟摸鱼抓虾,上树掏鸟窝找鸟蛋。”
  说到受困母瑞山的革命先辈们赖以生存的3种野菜时,王学广手里多了一株用半截矿泉水瓶养的野菜:“这就是其中的一种,因为它对革命的贡献很大,冯白驹还专门就它的命名征求过大家的意见,有人提出叫‘山中宝’,有人提出叫‘饱肚子菜’,冯白驹最后定名为‘革命菜’。”
  “没有剪刀,谁头发长了,找个树桩,把头发放上去,另一个用砍刀砍,所以,那时候不是‘剪头发’,是‘砍头发’!”
  王学广洪亮的声音,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听众恍若时光倒流、置身传奇。
  结尾有讲究:“过去革命需要母瑞山精神,今天建设国际旅游岛也需要这种精神……”王学广的解说中,“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十八大精神”、“中国梦”这些时下最热的词汇全有,看得出来,他的解说词非常与时俱进。
  半小时的解说,王学广一气呵成,中间连水都不喝。
  情到深处
  他的讲解能把人讲哭

  凡是听过王学广讲课的人,总会被他生动的讲解所吸引,被他对待讲课的尽心态度所钦佩。
  “你们不但要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还要学一学王老伯伯是怎么讲解的。”三亚春秋旅行社的老总站在台前,对在座的120多个导游说。
  王学广精神抖擞地站在讲台上,用他的招牌举手动作和洪亮的声音,开讲了母瑞山革命斗争史的第一页。当时全场满座,无一喧哗,都认真地记录着王学广的讲课内容,不到半小时,全场响起了6次雷鸣般地掌声。
  事后,旅行社老总给予了王学广最好的评价:“他讲的内容没有一句废话。”
  王学广的讲解还能把人讲哭。
  有一次,临高卫生局的党支部书记带队到母瑞山革命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听了场王学广的课程,不到十几分钟,在座的几个护士开始小声哭泣。
  “这个地方以前叫青龙潭,后来10名红军伤员为了避免被俘,毅然投入此潭就义,当地百姓就把这里改名为红军潭……”王学广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沉沙哑,鼻子一酸,泪水往下流,抬头一看,全场人员早已偷偷抹泪,空气中弥漫着的全是感动。
  王学广说,直到现在讲解时,自己还总会被红军当年的事迹所感动,有时候讲到一半,自己的眼眶也会红起来,不得不停下来调整情绪。
  这13年来他共宣讲了2300场红色故事,其中有一场课,让他终身难忘。
  王学广回忆道,刚来纪念园的时候,他对母瑞山的革命故事其实了解得并不多,但是为了能讲得真实生动,他除了翻阅大量文献书籍外,还亲自到山中的苗族村寨里拜访村中的年近百岁的老人和健在的老革命,此外,他还到过红军遗址实地考察。
  经过精心地收集整理编写材料,王学广完成了讲解初稿,开始讲课时,他心里很没底,不知道自己的讲解是否乏味,能否被听众接受认可,于是他不断调整讲解稿,不断改进讲解方式。
  “有一次,一个80多岁的老人听了我的讲解之后,竟孩子般哭了起来。”王学广说。
  仔细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曾经是冯白驹将军的警卫员,母瑞山正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王学广身临其境般地讲解,勾起了老人对那段艰苦岁月的记忆而泪流不止。
  当看到这位腿脚不便的老人被人扶到外面休息时的背影,王学广的泪也刷地下落。他真情的讲解打动了当年的亲历者,也感动了所有人,他觉得付出很值。
  不耻下问
  他向孙女请教学好普通话

  王学广的讲解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他并不满足,他开始琢磨如何让自己的讲解深入到听众心中。
  王学广明白,听众日日新,社会日日进,他的讲稿必须时时新,把最真实感人的母瑞山革命故事告诉别人,让别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为此,王学广仔细、认真地记录着红军活动遗址,把那些让他自己深受触动的细节均融入讲稿中。
  细心的王学广还根据不同情况,精心准备了1个小时、35分钟和25分钟3个讲解版本,根据参观者的需要进行讲解,结合时下最热门的话题融入讲解稿中。
  王学广的讲解越来越打动人了,但是有一件事使他犯愁,那就是普通话太差怕外地客人听不懂。
  于是他开始向六年级的孙女请教学普通话。
  “爷爷每天下班后就念讲稿给我听,让我一字一句地帮他纠正发音,4000多字的讲稿中有50多个字明显发音不准,例如‘搏斗’这搏字,教了大半个月还不会,但他不停地查字典,反复地练习,最后才把这个字咬准了。”如今,已经上大三的孙女王政路回忆说。
  王学广的妻子黄德美还告诉记者丈夫的“怪异之处”:“有时候在家里看电视,银屏上出现一句话,一个手势,凡是对他生动的讲解有利的,他会突然站起来模仿;有时候他骑自行车回家,还看到他一手比划一边念叨着什么。”
  在讲解过程中,王学广还注意吸取听众的意见。有次一位女听众说,在讲解过程中能有一个示意图就更简单明了。王学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刚开始是用手画图,后来自己跑到琼海去买三合板来制作画图,如今则用专门制定的地图。
  语言加动作,如有实物配合,更是锦上添花。在王学广书桌的案头上,用矿泉水瓶子种着大中小三种不同身高的绿色植物,植物名叫“革命菜”,是冯白驹和革命战士们曾经拿来充饥的口粮。
  “革命菜这种野菜是季节性生长的,有时候不容易找,为了方便听众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到当年革命的艰辛,我们专门种了几株。”纪念园职工冯增东说,他们用半截矿泉水瓶种了几株“革命菜”,这样,讲解中就可以向听众展示了。
  甘于奉献
  他的动力来源对母瑞山的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退而不休的王学广在革命纪念园当了13年的讲解员,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却选择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余热和温度去照亮、感化别人。
  1961年,王学广到农场工作,先后担任过教师、校长、教育科长、宣传科长、工会主席。干部退休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而是选择来到母瑞山当讲解员。
  王学广说,那时家里人不大支持他在纪念园工作,儿子和儿媳都心疼他,认为他都辛苦了大半辈子,退休应该在家过悠闲的日子,没有必要那么辛苦。
  “当初决定要来纪念园的时候,儿子媳妇都极力反对,希望我在家养老,可是我这人就是闲不住,想做点有意义的事,而且,组织上也需要我来顶替这个岗位。”王学广憨厚地笑了笑。
  王学广对母瑞山一草一木太熟悉了,对这座红山埋藏的红色故事太有感情了,正是这样的深情,让他割舍不下。
  “当时我任职中瑞农场工会主席时,因建设场史馆需要,走访过许多当年追随革命的苗族老人,包括曾给王文明送过信、多次见过冯白驹的李明达老人,听到了许多当年的故事,找来《红旗不倒》、《琼崖革命斗争史》等一批书籍反复揣摩……正是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感动着我,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母瑞山的革命精神。”王学广的眼神流露出了一丝坚定。
  对王学广而言,母瑞山是革命烈士流血牺牲、战斗过和生活过的地方,他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大地,正是因为有了对母瑞山的崇敬之意,他先后跑遍母瑞山深处9个红军活动遗址,深挖出那段不为人知的艰苦岁月历史。
  在纪念园访客较少的季节,王学广还深入到海南岛其他红军曾经活动过的黎村苗寨,采访老同志和知情群众,寻找当年红军的事迹。
  红军潭上,讲诉着弹尽粮绝宁死不屈的跳潭牺牲的10名红军战士;马鞍山间,讴歌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8位女战士;母瑞山里,在海南岛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中,两次保留革命火种……这些都深深地震撼着王学广的心灵。
  他决定留下来,守护着母瑞山革命英魂。
  儿子和儿媳妇见王学广如此热衷于这份工作,态度由之前的反对变成了支持,每到7月份的时候,他忙得没时间回家吃饭,妻子和儿媳妇都会送饭过来。
  170场
  他一年讲解的次数

  通常讲解完毕,已是中午12时。王学广本想休息一会,但刚走出讲解室,看到还有其他团队在等待,在休息室喝了一大杯水和服用一粒润喉片后,再返讲解室。
  在休息室内,王学广的妻子黄德美给他倒开水和冲牛奶。
  “这些都是为老王准备的。”黄德美说。
  黄德美告诉记者,王学广一天要讲解十多场,最忙的时候一天要为1800多人讲解,工作量非常大,让她非常心疼。
  “别看园长今年76岁了,每天至少工作10小时。”纪念园工作人员冯增东对记者说。
  目前,纪念园除了王学广外,还有冯增东等两名工作人员,因他们对母瑞山革命历史不是很熟悉,还不能上台宣讲,宣讲的活就全落在王学广身上。
  从6月中旬开始,王学广的工作量加大了许多,每天从8时30分开始讲课,一直讲到傍晚6时,中午不休息,简单吃过家人送来的午饭,有时只喝点牛奶,就去讲解了。
  对此,王学广只是淡然一笑,他说:“别人大老远来一次听讲解不容易,辛苦点也没什么。”
  王学广说现在最想做的事,一是扩建园中的卫生间,解参观高峰之急;二是培养一个优秀的解说员,把母瑞山革命精神弘扬下去。
  他还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我能坚持解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到那个时候,我再第二次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