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开展革命传统主题教育总第157期 >2014-01-23编印

纪念抗日英雄王志发
刊发日期:2014-01-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县雷鸣镇南曲村东北面的居禄山上有棵大榕树,树下伫立着一块石碑,碑上“为国牺牲”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这是一块“雷鸣乡抗倭殉国忠烈官兵纪念碑”,立于1946年。在高2.07米,宽0.69米,厚0.1米的碑心石上,刻着广东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丘岳宋题写的“为国牺牲”四个大字,左侧是“为王烈士志发题”七个小字,右侧为丘岳宋的署名,在碑身背面镌刻约八百字的纪念碑简介,是由原琼崖守备司令王毅中将撰写的。
  树影斑驳,洒落碑身。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似乎在将南曲村抗日英雄王志发的生前事迹为我们娓娓道来。
  王志发,民国壬子年生于定安县雷鸣乡南曲村。他高中就读于广东教忠学校,25岁时日寇侵华,向南进犯海口、府城。王志发毅然离穗返琼,受命担任定安游击队后备大队长。他带领由雷鸣乡爱国青壮年70余人组成的地方游击队,在仙龙路、金鸡岭一带同倭寇和伪军英勇战斗20余次,重创日军,战绩辉煌,被誉为“披靡大队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雷鸣墟和潭陆之战。
  1939年4月29日的雷鸣墟一役,琼崖守备司令王毅誉其为“我琼地方团队抗倭殉国此其第一声也”。那天,日军三辆装甲车从定城出发,取道金鸡岭,经宾文(今九所),车开到龙门之后当即调转了方向,朝雷鸣驶来。雷鸣乡石锦堂和南曲村的村民获悉这个情况之后,立刻召集作战人员,讨论出一套作战方案:突击。随后,地方游击队员在日军进犯必经之路旁埋伏。雷鸣圩公路的东面埋伏着石锦堂的20多名村民,西面双人墓处则是由南曲村游击队小队长带领6名队员埋伏。在离双人墓约200米远的岭坡山(今雷鸣中学校址),地方游击后备第一大队长王志发集结南曲村青年20多人也前来埋伏。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着日军进入伏击圈。果不其然,下午,日军三辆装甲车从龙门墟驶来,按照原计划,伏击队员暂且按兵不动,让两辆装甲车先开过伏击圈。当最后一辆装甲车进入圈套时,所有伏击队员发动了攻击,有的开枪,有的掷手榴弹,在这突袭之下,日兵被打得措手不及,慌忙跳下车来钻入车底,举枪向伏击队员还击。而开过伏击圈的的另外两辆装甲车上的日军发现同伙被袭击,便掉头回来支援。伏击队小队长发现了这两辆车,在5名队员的掩护下,他同一名战友冲上前去用手榴弹袭击装甲车。车上的日军慌忙架起机枪向伏击队员疯狂扫射,小队长不幸中弹牺牲。就在这时,王志发带队员上来接应,立即带队撤离了阵地。这一战役,敌我力量悬殊,虽未取得重大胜利,但是扰乱了日军企图进犯国共两党统一抗战机构——琼崖战时党政处的阴谋,打响了琼崖地方团队抗倭第一声,激发了海南人民的爱国热情。
  潭陆一役,则“为地方团队抗倭战中仅见者”。1942年2月26日,经常在潭陆村一带活动的雷鸣后备中队接到密报:日军因遭游击队突袭恼羞成怒,不日将来围剿游击队。游击队员担心战火殃及无辜村民,即刻收拾行装,赶往潭陆溪北岸,准备在此处与日军对战。27日凌晨6时许,定安县游击后备第一大队长王志发率领雷鸣乡、宾文乡后备中队70余人在宾文乡(今富文镇)潭陆溪北岸的坡丛中埋伏。这时,日军分别从深水、溪头村两路来犯,目测有近千人。在这以寡敌众的战况下,队长王志发冷静沉着地指挥战斗,他命令一班班长带领6名队员把守水急而浅的渡口,其他队员阻止日军渡溪。当六七个日本兵走到约20米宽的潭陆溪中间时,游击队员开始进行射击。为了迷惑敌人,王志发端着机关枪来回移动扫射,数次打退了企图渡溪北进的日军。突如其来又变化莫测的袭击,使得日军摸不准游击队员的实际人数和火力,他们不敢贸然进攻,大部分的兵力撤出了潭陆溪。中午时分,日军派出4架战斗机飞临潭陆溪,沿着溪坎低空来回飞行。战斗机距离地面不过10余米,日军从空中用机关枪向游击队阵地疯狂扫射,子弹如雨一般落下,游击队员根本无还手的余地,只能掩藏在坡丛里。王志发身上多处受伤,但他忍着剧痛,继续端起机关枪射击。这时,一发子弹打了过来,命中王志发左胸,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他手里还握着枪,他还想扣动扳机,还想击退这些残暴的侵略者,但是一切仿佛就在此刻凝固了。战斗持续了8个多小时,日军终究没有渡过潭陆溪,狼狈地撤回雷鸣墟据点,游击队副大队长率领余部转移到深水村,撤出了战斗。
  潭陆溪的溪沙被鲜血染红,坡地上也留下了斑斑血迹。这场战役中,共有16名队员牺牲,其中大队长王志发年仅29岁。中华儿女那种不屈不挠、坚定信念、壮烈成仁的精神在王志发的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感染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塔岭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