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苑总第156期 >2014-01-16编印

印象“三伯公”蛇
刊发日期:2014-01-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那时我还小,但一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忘记它和我不到半米的近距离接触,特别是它那对乌黑发亮的眼睛……
  从小我就是一个对一切都好奇的孩子,四岁时,爸爸把我送到老家白塘村让奶奶带我。这倒也好,农村有许多新鲜的事物是城里所没有的,满足了我小小的好奇心。
  果然,到了农村,我发现这里有许多在城里找不到的乐趣,在农村度过的童年岁月在我脑海中留下抹不去的印记。“三伯公”蛇就是留在我脑海里深刻的印象之一。
  那天上午,太阳出来了,暖烘烘的,我拿着小树枝伍庭院玩,奶奶正用大萎席晒稻谷。我看到不远处的灌木丛有条个头不大的灰蛇爬出来,它爬到了一堆石头那里停了下来,好像在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我带着好奇心对奶奶说:“奶奶,你看,蛇。”要知道在城里是不可能看到蛇这么自在随意、不顾忌人爬出来的,还呈现出一副慢吞吞、懒洋洋的样子。奶奶倒是见怪不怪地说:“这是‘三伯公’蛇,不咬人的,是好蛇。”我听奶奶这么一说,立马跑到蛇跟前,近距离观察起它来。然而,觉得新鲜的是我,那所谓的“三伯公”蛇不慌不忙地在那里静候我到它跟前,它也看着我,就这样,我不动,它也不动,互相对视。过了一会儿,它才慢慢地爬到石头缝里。接着的那几天,每次堂叔抱我经过那堆石头的时候,我就开始注意“三伯公”蛇,并且总能见到它的踪影,有时是一只,有时是两只。久了我也跟村里人一样,对蛇与人的这种和谐共处见怪不怪了。在农村,庭院的周围总是有一些杂乱的石头和灌木丛,它们在那里生活,虽然与人的住宅很近,但从未听说它们侵犯到人或是家禽。
  这个记忆就一直留在我脑海里伴随着我回城,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某天,因老家的亲戚建新房,叫我们回去喝入室酒,我回到了熟悉的庭院,却找不到那印象中“三伯公”蛇栖息的灌木丛和那堆石头,原因是建房子占用了。于是,我也就不再去寻找它的踪影了,慢慢地淡忘了与它近距离对视的那一幕。
  上大学的某天,我和爸爸妈妈在看《人与自然》这个电视节目,画面正近距离地呈现毒蛇之王——眼镜蛇王的生活习性,这突然勾起了我与那“三伯公”蛇近距离接触的记忆。我问爸爸:“我小时候回白塘村老家玩,曾与一种叫‘三伯公’蛇近距离对视,然而现在却找不到了。为什么那蛇的名字这么怪,叫‘三伯公’,它的学名是什么?”其实“三伯公”是用海南话翻译过来的,海南话所谓的“三伯公”其实是道教的民间道士,据海南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士有一种与天相通的法力,能够替人消灾解难,祈天造福于民。爸爸对我说:“我也不知道学名叫什么,只知道这是一种坡蛇。人们什么蛇都吃,就是不吃‘三伯公’蛇。在农村,只要人们的房前屋后有灌木丛和杂石堆就能看到它们的踪影。现在,村里的人富了,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杂石堆和乱草丛自然没了,它们要另觅栖息地。听祖祖辈辈说,之所以称这种蛇为‘三伯公’是因为它们善良、有灵性、不伤害人,体现那些民间道士所传授的,教人向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即使现在我回到老家白塘村见不到“三伯公”蛇的踪影,但我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去那一幕:我和它这么近,不到半米的距离。我是出于好奇,然而它却那么自然地用它那双乌黑的眼睛与我对视……奶奶的话又在耳畔响起:“这是‘三伯公’蛇,不咬人的,是好蛇。”
  注:海南民间所说的“三伯公”蛇,是一种村野常见的无毒蛇,头小身细长度不超过80公分。灰黄色花纹,以捕吃青蛙、昆虫为活,属黄花蛇类,学名不详。由于人们使用农药化肥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等原因,此蛇数量大为减少,在村野也不易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