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化苑总第150期 >2013-12-05编印

繁荣琼剧之我见
刊发日期:2013-12-0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琼剧做为海南汉族民间地区性戏曲舞台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自身的萌生和发展过程,一直是在走一条弯弯曲曲、坎坎坷坷的路,既有花红叶绿的繁盛,也有霜天雪地的冷落。时至今日,在前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的一时繁荣昌盛后,却是已日渐式微。那时,琼剧刚从十年浩动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便带着“戏曲改革”的满身伤疤,从新回归民间,在深厚的民间土壤中汲取营养,开放出琼剧戏曲舞台艺术的鲜花。一时间,琼剧在城镇乡村大为流行,各地业余剧团犹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仅据定安县文化馆1982年的统计,全县共有业余琼剧团七十二个,琼剧的演出活动极活跃。然而今天,定安县仅剩有业余剧团二个,一个县琼剧团也在几回的生死博斗中历经几次散伙。全岛各市县的情况也大体如此。琼剧走着一条衰落的路。究其从繁荣昌盛走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有:1、琼剧自身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2、琼剧圈内人为的误导;3、琼剧团体组织体制同新时代不协调。要挽救琼剧的衰落,就要正视这三个问题,深入对其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现就我关于琼剧问题的社会调查,谈谈我对繁荣琼剧的意见。
  一、琼剧自身的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问题
  近年来,涌现的出类拔萃的琼剧演员不多,各行档名角缺少,特别缺乏在舞台艺术表演中有独创性和富于个性的优秀演员。在琼剧演出方面,缺乏认真精神。演员一般未经过艰苦训练,平时又未刻苦自学,演出时一般的琼剧表演程式也不熟悉,连一般的台步都不会走,一般的甩袖功夫都不会,更遑谈精湛的扇子功、手巾功、帽子功……等传统艺术表演,因此,演出的艺术质量大为下降。有很多观众说:“不是我不爱看琼剧,而是琼剧的演出不能吸引我去看。”当然,琼剧演出艺术水平不高的原因尚有很多,如剧本写作水平不高、音乐演奏和谱曲问题等。琼剧真正有正式剧本,这是解放以后的事。“五四”运动后,琼剧某些流行剧目虽也有剧本,但极简单,剧本仅是录下一些主要唱词和部分对白,更没有什么演出提示,而“五四”运动前,琼剧的演出基本是没有正式剧本的。其传统剧的故事情节和唱词、对白,主要是通过民间艺术的口头传承而得到保留和流传,并在众多的传唱、传述者中得到有意或无意的加工修改。当时,人民大众在从事农、牧、渔、樵和各种劳作中,都喜欢唱传统流行的琼剧唱词,因而琼剧备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是他们发泄感情和进行自我娱乐的大众艺术。琼剧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琼剧的演出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五·四”运动后,由于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参与琼剧剧目的制作和舞台演出,并将当时流行的话剧和电影节目改编为琼剧剧目,开始出现了由艺人创作或改编的剧本雏形,唱词是民间口语,都还是些通俗的俚话村言,押韵顺口,易唱易记。以吴发凤编写的剧本最为流行,市场上有木刻本出卖,颇爱欢迎。解放后,由于政治宣传教育的需要,剧本的演出和剧目的编写,都非常慎重认真,各剧团都选派有专职的编剧人员,剧本编写好后还要送宣传部门领导审批才能演出。因此,剧本的创作编写都非常认真,历经大会讨论、小会讨论,大修改、小修改而方可演出,有不少剧目还胎死腹中,不能同观众见面。这些剧本的编写基本上是由知识分子的文化干部执笔。琼剧剧本的编写是上了一个台阶,有了进步,然而剧本唱词逐渐远离了人民大众所熟悉的通俗的俚话村言。剧本中的政治说教和公式化、概念化,远离了人民大众的艺术娱乐兴趣,潜伏了琼剧衰落的必然危机。后来,剧本唱词一律谱曲,改造琼剧曲牌,琼剧表演京剧化,甚至琼剧唱词也模仿京剧板腔,把琼剧搞得不伦不类,不牛不马。实际是把琼剧搞成了略有琼剧唱腔韵味的歌剧,这样,不懂海南话的任何人都可以调来编写琼剧,写出来的琼剧唱词和说白,便没有了琼剧做为海南地方剧种的语言特色和唱腔特色,这种琼剧已经不是琼剧了。但是很多琼剧圈内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些,还以为这是琼剧的进步和提高,是琼剧走出海南的壮举。一些海南人的编剧,也一步一趋地刻意追求这种所谓的提高,在剧本中引用些年代倒置的诗词和典故,写出了不适于海南话演唱的唱词,不能用海南话讲的说白,如海南话的“走”,其地方话的本义是“快跑”或“逃走”,现今不少的琼剧本和演出中都将“走”做为“离开”和“行”、“去”使用,实在令观众满身起鸡皮疙瘩。唱词的不押韵、不协平仄,语言音步不合琼剧唱腔的演唱程式,造成了这些唱词离开曲谱便不能唱,这样的剧本远离了琼剧大众,出版了没有人买,买去也不能看着唱。琼剧观众因此散失了,琼剧扎在民间土壤的根枯死了,琼剧的传播断了线,数百年筑就的琼剧的民间群众基础坍塌了,琼剧当然要衰落了。我们要使琼剧重新繁荣昌盛,我们琼剧界的同仁就要正视和深刻认识这些错误,切实纠正这些错误,让琼剧重归民间,让琼剧重新在民间普及,重新构筑琼剧的群众基础,使琼剧再现其地方特色的艺术个性。
  二、琼剧圈内人为的思想误导问题
  海南在改革开放中,涌进了大批各类人才,这些人中的某些人,由于对海南的文化历史缺乏了解,加上狂妄自大,曾大造舆论,把海南说成是文化沙漠,把自己扮成是来海南进行文化拓荒的英雄。而我们琼剧圈内的一些人,对自己的地方戏曲——琼剧,也缺乏了解,也觉得琼剧处处不如人,不是敝帚自珍,而是自贱家宝。为提高琼剧的艺术水平,处处以外地剧种的唱腔、表演程式为模式来进行改造琼剧,本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非常对的,但往往是恰恰相反,在某些改革和引进中造成了引人之短,弃己之长。例如:琼剧主要板腔之演唱,是不需要谱曲的。演唱时演员的演唱空间比较自由,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如长和板、雪梨板,三升半板、凤梅板、道修板、红梅板、乐春板、鹊鸟板等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唱腔风格。而对唱腔全面谱曲后,造成了演员表演唱腔的限制,给演员带来了极大的演唱麻烦,千人一声,万人一调,没了演员唱腔表演的个性。抑制了演员自身的创造能力。又如琼剧中有独特的无台词的上奏腔,哭流水等,非常有特色,都弃之不用,将高腔、江浪腔等板腔改造得变了样,没了地方特色。音乐方面,琼剧原有的低音喉管和铮被抛弃了,却引进使用了西乐的大小提琴,低音铜号,更有甚者,引进使用了西洋摇滚乐曲调,在演古装剧中跳迪士高,将琼剧弄得非常别扭。这不是琼剧的提高和走向世界,而是琼剧的异化和消亡。一个地方剧种,总要有它的地方独特性,才能具有生存的意义,否则便会消亡。琼剧圈内人士不认识和不注意到这点,不努力培养琼剧自己的导演人才,而是请外省剧种的导演来导演琼剧节目,使琼剧味逐步谈化,琼剧独特的演出特色被抛弃。一个地方剧种如果要发展,要提高其艺术水平,必须在自己的地方特色中去发展和提高,举个例:临高木偶戏如果去掉了人偶同演,那么它便不是临高木偶戏了。这不是保守,而是一种艺术规律和法则。琼剧界圈内人士必须结束这种误导,琼剧才能生存和发展,才能在表演艺术中得到提高。
  三、琼剧团体组织体制问题
  解放前琼剧团的组织形式都是班主制,在艺术传承方面是科班制,比较自由灵活。在演出报酬方面,名演员、主角和一般演员的报酬差距很大。解放后,戏班合并成立了地区级和县级的剧团,吃大锅饭,内部组织严密,分工极细,本来这是一种进步,但后来也造成了束缚演员才能发挥和产生惰性。特别是名演员的艺术传承得不到极好的继承。今天,琼剧团体虽然在组织体制方面进行改革,逐步打破了吃大锅饭的铁饭碗,但很多方面尚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认为现有琼剧团都应改革重组,由演员自己选择班主制和科班制的组织形式,置之死地而后生,逼着一些演员努力学艺,努力在表演艺术上进行开拓创新,产生出一代优秀名角。此外,还有更自由的形式,可以由少数琼剧演员组成小团体,在城市茶馆酒店进行清唱表演和新的折子戏表演。总之,设法在人民大众中普及琼剧,使广大群众喜爱琼剧,唱琼剧。这样琼剧的重新繁荣便指日可待。
  说了一大堆话,也许贻笑高明,也许有不少观点是错误的,但我坚信,要繁荣琼剧就必须让琼剧重返民间,重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做琼剧的普及工作,要保存琼剧的地方艺术特色,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提高。否则琼剧的繁荣只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