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4:川黔取经
总第146期 >
2013-11-07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在“得”与“失”之间谋求发展路
刊发日期:2013-11-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都江堰市翠月湖镇灾后重建纪实
“三新”活动打造出文明有序的居民社区。叶彦彤 摄
翠月湖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以南12公里,地处都江堰市1475城镇体系四大发展组团中聚源新城发展组团与青城山文化旅游发展组团之间,全镇幅员面积18.7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含1个场镇社区),8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6万余人。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导致全镇18人遇难、2人失踪;房屋受损4161户,受损面达95.8%;因灾造成学校停课1所,企业停产20家;沟渠损毁2000余米;辖区农业、工业、企业、旅游业及镇域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全镇社会经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地震发生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该镇以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着力破解农房重建的资金难题;以村民会、院坝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重建政策,帮助群众算清参与土地整理实施农房重建“得”与“失”的经济账,激发了群众参与灾后重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发动村组党员干部参与,先行先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结合林盘保护,“院落统规自建”的方式,在实践中确立了“入林进院、宜聚宜居、节约集约、产业支撑”的思路,实施了新型农民集中聚居区示范建设,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之路。
在灾后重建中,翠月湖镇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法,拆小院、并大院,新增耕地1095亩。
在灾后重建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眼前,重建资金从哪里来?灾后重建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没有钱就修不成房子,没有房子老百姓就没有地方住,要发展经济,百姓安居是根本,过渡板房不可能住一辈子。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翠月湖镇党委、政府灵活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积极探索,勇于开拓,走出了一条属于翠月湖镇自己重建之路。
在翠月湖镇五桂社区安居的清江村五组村民熊双全算了一笔“新居账”,在地震中,熊双全一家六口房屋严重受损,后在当地政府帮助扶持下,盖起新居,新建房屋属于统规自建房,房屋总面积260平方米,总共花了23万元,其中,自筹4.5万元,特殊党费补助3000元,“挂钩项目”资金12万元,银行贷款4万元,政府补助资金2.2万元。
据了解,翠月湖镇农房灾后重建的建房资金分为五部分:受灾农户自筹一部分建房资金;房屋严重受损或倒塌并选择重建的农户,政府定期发放特殊党费,农户为0.3万元,低保农户为1万元;农户向金融机构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按新增耕地每亩15万元计算,统规自建农户人均可获得2万元补助;国家给予房屋倒塌户和严重损毁户重建补助资金1.6万元至2.6万元。
资金的问题解决了,房子又该如何修建?选址在哪里?也成为棘手问题。
在这一问题上,翠月湖镇政府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各个方面,安置点选址规划遵循了“林盘院落保护、节约耕地、产业支撑”相统一的原则。镇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就农房重建问题进行入户调查,统规自建房摸底登记确认,充分尊重村民意见,共同协商解决农房重建问题,而且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优美的林盘院落和文化古迹。
据介绍,林盘院落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一个林盘往往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的圆,圆圈内层是环绕院落的高大树木,外层则是耕田。
群众的家园建好了,其精神家园的重建需要同时应运而生。如何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改进生活习惯,培养文明行为,开始新生活,是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第三个问题。
成都市委在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组织开展“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的三新活动,并将翠月湖镇定为“三新”活动示范点之一,旨在帮助村民适应新环境、树立新观念,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生活风尚。
家园建好了,生活过得好了,老百姓的内心十分感激。住上新居的永益村4组村民徐文炳说:“以前住得很简陋,你看现在我们住的水、电、气、光纤都通了,比城里人住的都还安逸。”
清江村五组村民熊双全用石子做成字刻在新居墙上,上面写着“共产党对老百姓好”,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按照今年成都市的要求,都江堰市重新登记核实了“三新”活动的点位,目前共有213个居住区开展“三新”活动,其中:成都市级示范点72个(有20个是今年新增的纳入民生工程目标的点位),都江堰市级共87个(今年新增41个)、一般居住区共54个。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