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政府执政为民的核心。近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不断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持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今年年初,县委、县政府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列为重点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从2013年7月起,提高新农保领取待遇人员基础养老金至100元,新农合参合人员和城镇医保参保人员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280元,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33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450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至350元,全县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使“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助”逐渐成为现实。
老有所养
8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定城镇中心敬老院时,来自罗温村的78岁五保户陈禄孔正在自己的房间里悠闲地听着琼剧。陈大爷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自从2012年12月份住进敬老院以来,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
陈大爷说:“以前住在村里面,要自己拣柴火做饭,下雨天房子还经常漏雨,到敬老院之后,不仅政府帮助缴纳每月300元钱的伙食费,大家统一用餐,而且每个月还能领到100元钱的基本养老金和100元的低保金。最好的一点是,这钢筋水泥的房子住着舒服,平时还能跟其他老人一起唱唱琼剧、看看电视。本以为自己一辈子就是个辛苦命,没想到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享晚年,真的特别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像陈禄孔老人这样居住在定城镇中心敬老院的老人还有41位,该院院长莫广珍告诉记者:“近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养老工作,不仅投资修建了新的敬老院,还逐步提高了老人们的养老金,真正做到了‘居者有其屋,老者有所养’。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也提高至450元,足够安享晚年了。”
据县民政局统计,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敬老院12所,几乎覆盖到全县每个镇。目前县托老院也已经完成招标工作,本月底开始动工,预计年底完工。
病有所医
陈禄孔老人虽年近八十,但仍精神抖擞、神采奕奕。他说:“人年纪大了,各种小毛病少不了,现在政府对五保户的医疗救助政策越来越好,通过新农合和医疗救助,大病小病都能全部报销,大大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生活舒心了,心里有底了,人自然也就有精神了。”
在定城镇卫生院,正在打点滴的居民陈学民告诉记者,他患有关节炎和支气管炎,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发作。“我是农村户口,参加了农村医保,每次到卫生院打针都能报销60%-80%的费用,自己只出10多元钱就可以了。”现在政策好了,家里的负担也减轻了。陈学民如是说。
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县民政局共资助16056位民政对象、重度残疾人和计划生育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除了采取资助救助对象参加合作医疗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外,还有门诊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等救助方式。
县新农合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全县新农合人均筹资平均水平提高到340元以上,人均增加50元,新农合参合人员财政补助标准已提高到280元,其中中央财政人均补助156元,地方财政人均补助124元以上(县级财政人均补助26元),个人仅需缴费60元。目前定安县新农合参合人数为227725人,参合率为100%,农村继续参合率达90%以上,民政对象、重度残疾人和计划生育户参加合作医疗人数16056人,全部由县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资助金额达96.33万元,贫困人口参合率为100%。
贫有所助
家住塔岭廉租住房小区的低保户陈玉珠,从2002年开始领取城市低保金,她说告诉记者,由于失业下岗,刚开始一家三口每人每月才领25元左右低保金,生活很困难。后来,随着低保金不断提高,现在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00元,一个月差不多能领到1000元的低保金,再加上平时打工挣的钱,生计基本不成问题。
栖凤廉租房小区的黄女士也告诉记者,前几年是他们家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夫妻二人下岗,两个儿子刚好上大学,虽然通过助学贷款解决了孩子们的学费,单靠打点零工挣钱,日常生活还是很难维持,“好在政府有优惠政策,申请到了低保户,全家人靠着低保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黄女士说。
像陈玉珠和黄女士这样的家庭在定安还有1865户,据县民政局统计,截止今年7月,定安已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865户4572人。从今年7月开始城市低保标准已提高至330元,较好地保障了困难对象的基本生活,充分发挥了城市低保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后一道安全网的作用。
据了解,近年来,县民政局不断强化城乡低保的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目前低保的申请审批制度不断完善,经过村一级的入户调查、召开民主评议会议并张榜公示,镇、县两级的审查、抽查入户和网上公示征求意见等严格操作才能确定其为低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