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实施
定安粽子传递的是平安,是佳节送礼的首选。
定安粽子纯手工制作,肉鲜味美。
定安粽子,以其米软、肉香、味不腻而闻名遐迩,近日定安粽子的发展又迈向新台阶。8月14日,记者从定安县商务局获悉,今年8月1日起,海南《定安粽子》地方标准正式实施。《定安粽子》地方标准规定了定安粽子的术语和定义,对粽子的选料、产品分类、技术要求、生产过程、卫生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销售等都作出了规定。这表明定安粽子有了自己的一张身份证,这对规范定安粽子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树立其独特品牌有重要的意义。
定安粽子由最初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而来,近些年,县委县政府通过精心打造,养在深宫人未识的定安粽子被搬上舞台,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发展为定安特色地方小吃品种,声名远扬。
渊源:叶裹千年 心传平安
定安粽子源于明代,成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其源头为中原百姓纪念屈原的一个传统习俗。随着中原人口迁徙和文化传播,定安粽子在定安这一独特的人文和地理因素影响下,不断改良制作工艺,传承并改变了中原粽子的理念和口味,形成了健康、味美、油而不腻的独特品质,备受市场青睐。
定安粽子在发展的同时也营造了独特的品牌内涵,即“叶裹千年,心传平安”。在定安话中,“粽”字与“送”字同音,因此,定安人非常用心去诠释定安粽子的寓意,平安是定安粽子的文化内涵,定安人喜欢以粽为礼相赠。端午时节,定安人都会给外地的亲朋好友捎去十几二十个粽子,送去平安的祝福,久而久之,定安粽子也随着这种美好祝愿的方式传播而出名。
制作:纯手工艺 精工细作
每到端午时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夜夜粽火不断,已经成为当地一种民俗特色。经过纯手工艺精心制作的粽子,清香淡雅,软糯爽滑,油而不腻,其精华集中体现在食材的精致独特上,定安粽子所用糯米和粽叶来源于县内火山岩富硒地区,馅料采用肉质优良的定安黑猪肉制成,形成独特口味,受到广大认可。
在海南定安伍和食品有限公司,一位包了10多年粽子的王师傅告诉记者,定安粽子制作过程十分讲究“三功夫”,即裹功、煮功、凉功。据其介绍,在选粽叶的环节,一定要将采摘的新鲜粽叶浸泡冲洗干净,还要晾干水分,如果包粽子时叶子上带水,煮熟的粽子就容易发馊。
其次,包粽子环节采用传统的人工包扎。先将三四片粽叶铺开,薄薄地放米一层,肉馅一层,循环三四次,咸蛋黄放中间,然后将粽叶边合拢折叠,封住斗口,将多余的粽叶沿边剪齐,用细小的麻绳拦腰扎紧,整体呈瓷实的方锥体,粽子就成形了。
包粽子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米和肉搭配比例。定安粽子的最佳搭配是肉与米的比例为1:1。也就是说,定安粽子糯米和肉各二两,这样的比例配置是经过定安县各个肉粽生产企业多年试验之后,得出的最佳搭配。
煮粽子环节十分讲究火候,一般火要旺,需要十几个小时不断地加柴添火,即使采用现代高压蒸锅,通常也需要5至6个小时,煮粽时间的长短可决定粽味的浓厚醇香。煮好的粽子还要摆开晾凉,做好真空包装,可存放30余天。
发展:确立地标 保护品牌
由于粽子一般以手工制作为主,因此,易造成制作过程不卫生、产量小,粽子品质难以保证,有的生产厂家以互相降低质量来达到竞争的目的,更有假冒的定安粽子,定安粽子的品牌得不到保护。
为提高海南定安粽子的质量,保护定安粽子这一特色产品,规范定安粽子标准化生产和销售,定安县商务局、省琼菜研究中心、定安县粽子协会共同编制了《定安粽子》地方标准,并根据《定安粽子》地方标准沿用“定安粽子”作为产品名称。
据了解,近年来,定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的发展和地方特色产品品牌打造,成立了品牌创建领导工作小组,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题会议、拨付专用工作经费、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为《定安粽子》地方标准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各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协调,使得“定安粽子”地方标准正式公布实施。
“地方标准的制定能够更好地规范定安粽子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定安粽子品牌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商务局局长程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