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综合总第133期 >2013-08-01编印

翰林沐塘村民盼修复百年古井
刊发日期:2013-08-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在定安县翰林镇沐塘村有一口古井,约有百年历史,占地面积约为1亩,曾是当地1千余名村民的主要生活生产用水来源,现已废弃,只作庄稼浇灌用水。该井曾经水质清澈甘甜,可作生活用水,如今古井逐渐衰败,周围杂草丛生,当地村民呼吁对古井进行保护修复。

沐塘村民自发清理古井 叶彦彤 摄


现今唯一保存尚好的子井,用于庄稼灌溉 叶彦彤 摄
  过去: 曾解决千余人饮水难题
  7月30日,记者在沐塘村委会5队51岁的村民龙仕壮的带领下,来到了百年古井边。只见古井井沿由火山岩围砌而成,俯视犹如一枚铜钱。古井的东西方向各有长形石砌阶梯,从地面连接到古井口。村子老一辈人在以前都是到古井打水喝,如今井沿全是淤泥和废置石块木头,古井里的水十分浑浊。
  沐塘村现年70多岁的龙世基老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前,村民喝的都是古井水。旧时翰林地区水源紧缺,当地百姓饮水困难,靠此井长年储存的丰富水源,解决用水需求。为此,村民对古井有着深厚情感。
  古井在沐塘村村民心目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见证了沐塘村的繁华和平淡,哺育了一方民众,滋润着当地百姓的心田。
  正在放牛的秦阿婆头戴草帽,坐在井沿边纳凉。她告诉记者,此井水已经不能饮用,现用来浇灌农作物,村里的孩子经常跑到水边玩水钓鱼,地面湿滑,存在安全隐患。
  “以前我们村许多人都来这边打水喝,当时水很干净清澈,路面都是平整的石头路,不怕滑。现在家家装了自来水后,就没有多少人来取水,古井渐渐荒弃。”秦阿婆叹息说。
  据传: 古井为明代龙氏所建
  据沐塘村村民介绍,古井距今约有500年历史,为龙氏始祖十四世孙献海公于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年(1488年),从文昌市会文镇寨头村迁定于此,修建此井,造福百姓。
  百年古井坐落在沐塘村中部,井口由石头砌成,呈六方形。井框直径1.95米,深度3.8米。井沿呈椭圆形,长轴长45米,短轴长31米,距离地面约3米深。古井的东南和东北方向各有一个圆形子井对称,井框为7边形,里面含有丰富水源。其中一个子井已遭破坏,另一个子井尚保持原貌。
  “这个古井是我的始祖龙献海修建的,距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谈起个古井的来源,龙仕壮说,古井是翰林镇最大的水井,其井水质甘甜、清澈见底,常年饮用此井水的人还能健康长寿。
  专家: 古井身世仍成谜
  百年古井的身世之谜,引来了有关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定安县博物馆馆长苏逊在详细考察龙氏祖谱后,发现该祖谱上并未记载修建古井事记。
  在古井附近,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见到一块石碑,记载着古井的相关规定,因字体不清晰,其中的内容目前还无法确定。村民告诉记者,碑文原先直立于石垫上,后损坏倒卧在旁,现裂为两段。
  苏逊告诉记者,碑文是村民所立的条约,是为保护水源干净清洁而立。经过实地考察后,初步推断该井建于明弘治年间,距今大约500年的历史,是目前定安发现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井之一。
  期盼: 村民希望修复古井
  曾经养育当地百姓的古井如今周围杂草丛生、水质浑浊、石壁摇坠,令人惋惜。
  龙仕壮告诉记者,以前这里的生态很好,周边种有龙眼、荔枝、重阳、凤凰等树木,树林茂密,古井水源也非常丰富,沐(海南话同木)塘村名源于此。现在古井周边都是一些槟榔树或灌木等,连井周围最大的那棵榕树也因生态环境影响,逐渐衰败了。
  记者看到,古井旁有棵榕树高大繁茂,覆盖面积约1.5亩,树围需要4、5个成年人才能环抱得住,现有明显的衰败现象。
  龙仕壮说,古井和老屋是沐塘村的一大特色,是非常值得开发的旅游资源,希望县政府能帮助古井修复。
  记者将古井的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后,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了解情况后,将尽快着手开展对古井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