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综合总第132期 >2013-07-25编印

定安为蔗农找销路保收入
刊发日期:2013-07-2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定安甘蔗长势喜人,蔗农却为销路发愁。李召君 摄

  甘蔗是龙河镇“两长两短”农村 经济发展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当地农民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但由于今年龙河镇茶根糖厂关闭,导致全镇1742户甘蔗种植户为甘蔗没人收而发愁。
  为了帮助当地蔗农解决甘蔗销路问题,定安相关部门领导及时进行实地调研,出台扶持政策,与海口、澄迈等地糖厂联系谋求销路保收入,并帮助当地蔗农转型种植其他农作物.....逆境中,定安各相关部门集思广益、紧密合作,打响了一场销售“突围战”。
  龙河蔗农:糖厂停产愁销路
  “你看,这周围100多亩甘蔗都是我种的。”7月19日,记者就定安甘蔗销路问题到龙河镇进行走访了解情况。下牙村的蔗农王追信指着自己的一大片蔗林介绍道。他告诉记者,他是近几年才开始种甘蔗,收益不错,每年地里都能长出至少700吨甘蔗,年收入15万元左右。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甘蔗的,甘蔗是我们村发家致富的根本,如果可以,我们真的不想改种其他农作物。”王追信告诉记者,全村共有45户甘蔗种植户,由于种植面积不同,每户的收益也不同,但村里种植面积最少的甘蔗种植户每年也有1万元左右的收益。
  据了解,甘蔗作为龙河镇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龙河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全镇现有甘蔗种植户1742户,占全镇人口的27.24%,种植总面积5467.4亩,其中宿根面积5084.9亩,新增种植面积382.5亩。据统计,2012年全镇甘蔗产量约2.6万吨,进厂480元/吨,产值达1300多万元。但由于2013-2014年龙河镇茶根糖厂停榨,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将遭受严重损失。
  “地里的甘蔗长势都不错,今年11月份就能有个好收成,本应该卖个好价钱,但没想到糖厂倒闭了,生长良好的甘蔗销路成了问题。”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王追信感慨道。
  龙河镇政府:积极帮忙找销路
  在蔗农们“愁寻出路”时,龙河镇党委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在四处奔波,为甘蔗寻求销路。
  “我们已经在别的市县找到两家同意按当地农民同等待遇收购龙河镇甘蔗的糖厂,但两家糖厂离龙河镇都比较远,甘蔗运输成本升高。”龙河镇党委书记许声耀告诉记者,今年2月20日-21日,他带队先后实地考察了海口市甲子糖厂和澄迈县江南糖厂,经洽谈,两家糖厂基本上都同意按当地农民同等待遇收购龙河镇的甘蔗。但是农民要自己把甘蔗运到糖厂,糖厂不负责运输甘蔗,只是按照当地的运费标准付给农民一定的运费。
  据了解, 海口市甲子糖厂,距定安县龙河镇约70公里,日榨甘蔗量700吨,2012年进厂价480元/吨,无运费补贴。澄迈县江南糖厂,距定安龙河镇约60公里,日榨甘蔗量3000吨,2012年进厂价480元/吨,外加补贴运费45元/吨。
  “甘蔗运输成本升高了,农民的收益就大大减少了。”许声耀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甘蔗从龙河镇运往江南糖厂约80元/吨,按照2012年江南糖厂给出的运费补贴,农民仍需要自行支付35元/吨。这样算来,蔗农们虽然挣不到多少钱,但只要能销出去,就不会赔钱。”
  许声耀说,他们还是希望有关部门能与那两家糖厂再进行沟通协调,解决甘蔗运输问题,降低运输费用,减少蔗农的损失。
  县农业局:引导蔗糖产业转型
  “由于甘蔗的运输成本升高,市场效益又比不上冬季瓜菜、橡胶、槟榔等作物,甘蔗已不适应目前定安市场的形势。”县农业局生产股股长符凤娥坦言道,把甘蔗销往其他糖厂治标不治本,要想真正提高蔗农的收入,转型改种其他农作物是唯一的出路。
  据县农业局统计资料来看,全县去年甘蔗种植面积16657亩,今年甘蔗种植面积只有11657亩,其中5000亩已调整种植其他作物,全县甘蔗种植面积呈现锐减趋势。
  目前,蔗糖业在定安南部乡镇经济作物的主导地位正逐渐被橡胶、槟榔等高效长期作物所取代。今年,龙河镇辖区茶根糖厂因经营不善,申请停产,龙河镇的传统蔗糖产业面临产业转型。
  记者采访过程中听到龙河镇不少蔗农反映,他们大部分人还是想继续种植甘蔗,不愿转型改种其他农作物。但甘蔗种植成本大,风险高,管理复杂,费时费力,而种植冬季瓜菜、橡胶、槟榔等作物,不仅管理方便,收成也不比甘蔗低,因此他们即使再舍不得甘蔗这个传统种植业,也还是会选择改种其他农作物。
  据许声耀介绍,目前县林业局、扶贫办已给龙河镇免费提供橡胶3万株、槟榔1.8万株、山柚8000株,均已下发到各蔗农手中,帮助蔗农发展新型高效产业,确保农民增收。
  “我们希望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逐步调整全县产业结构,引导蔗农在蔗地里兼种橡胶、槟榔等热带经济物,以短养长的方式逐步代替蔗糖产业,走可持续的发家致富之路,实现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高效农业的大转变。”符凤娥说。
  记者采访时发现,虽然受糖厂停产影响,今年的甘蔗收益集体“跳水”,但是种植甘蔗多年的蔗农们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拾信心,为自己的甘蔗在逆境中“寻求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