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做传递正能量的使者总第129期 >2013-07-04编印

永不褪色的红色情怀
刊发日期:2013-07-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院长王学广12年如一日当讲解员

王学广深情讲解。王玉波 摄

  今年75岁的他,身高1米52,一脸皱纹,白发鬓鬓,干部退休后毅然选择来到母瑞山当讲解员,一当就12年,12年来他宣讲1900场红色故事,他的每一场宣讲向人们传递着一股正能量,他就是定安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园长王学广。
  “我手里的这种菜,叫做“革命菜”,虽然有点苦,但这些曾是冯白驹和革命战士们8个月充饥的口粮!”原本看似普通的他,一站到讲解室里就精神抖擞,他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着装,挺直腰板,双眼炯炯有神。
  声音洪亮的王学广讲解从不用麦克风,他的演讲细节生动,每一处遗址发生的红色故事,在他的讲述下都活灵活现。
  动情讲述革命烈士“野人”般的生活
  “母瑞山在海南岛琼崖23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中举足轻重,是琼崖革命的摇篮。1928年冬,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王文明因反围剿受挫,率部转移到母瑞山,开辟革命根据地,第一次保存了革命火种。”王学广开始讲述起母瑞山两次保留革命火种的故事。
  “没有剪刀,谁头发长了,找个树桩,把头发放上去,另一个用砍刀砍,所以,那时候不是‘剪头发’,是‘砍头发’!”“饿了红军开始挖山薯、摸鱼虾、摘树果,掏鸟蛋、采磨菇、掘竹笋。当这样的食物也不容易找到时,芭蕉心、百花菜、革命菜便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由于营养严重缺乏,大家成了“野人”,个个脸黄嘴尖,眼凹颧突,满身长虱,长发披肩。当冯白驹以这样的形象潜回他的琼山老家时,他母亲一开始居然认不出他。”说到革命烈士当年种种的艰苦生活,王学广放慢了语调,表情显得很凝重。
  “战士在没有衣服穿,没有粮食穿的的情况下,仍然不懈地为革命奋斗。”说到这,王学广语速开始加快,神情像是当年冲锋在战场上的战士一般,充满熊熊的斗志。
  王学广洪亮的声音,似乎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听众恍若时光倒流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
  半个小的讲解结束了,记者的思绪依然沉寂在一个个的红色传奇中。
  王学广在结尾时说到: “过去革命需要母瑞山精神,今天建设国际旅游岛也需要这种精神……”不仅如此,在王学广的解说中,还包含了最热门的词汇,例如“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十八大精神”、“中国梦”,可想而知,在每一次的讲解,王学广做了不少功课,与当下的社会形势并进。
  像这样的解说,王学广坚持了12年,去年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讲了16场!
  因为热爱,就有动力
  王学广1961年到农场工作,先后担任过教师、校长、教育科长、宣传科长、工会主席。干部退休的他,并没有选择安逸的养老生活,而是选择来到母瑞山当讲解员。
  王学广说,当讲解员每个月只有300元报酬,家里人是不大支持他在纪念园工作,刚退休那会,家人一直认为,都辛苦大半辈子了,退休了可以在家过悠闲的日子,没有必要那么辛苦。
  然而,王学广并没有这么想,他憨厚地笑了笑说:“我对母瑞山一草一木太熟悉了,对这座红山埋藏的红色故事太有感情了。任职中瑞农场工会主席时,因建设场史馆需要,我走访过许多当年追随革命的苗族老人,包括曾给王文明送过信、多次见过冯白驹的李明达老人,听到了许多当年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
  每逢节假日,别人最闲的时候就是王学广最忙的时候,忙时连回家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尽管纪念园离他家仅有一公里的距离。妻子和儿媳妇见王学广如此热衷于这份工作,态度由之前的反对变成了支持,每到这个时候,他忙得没时间回家吃饭,妻子和儿媳妇都会送饭过来。
  “每次我讲解完,我爱人都会为我泡好一杯茶或者是牛奶,平时会过来帮我忙活,如打扫卫生、清洗厕所,摆放好陈列的物品等杂活。”王学广说,老伴很支持我的工作,她让我好好干,开心就好。
  起初,当了讲解员的王学广对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仍有不少陌生之处。他开始琢磨如何让自己的讲解深入到观众心中。王学广先后跑遍母瑞山深处9个红军活动遗址,仔细地看,认真地记,把那些让他自己深受触动的细节均融入讲稿中。在纪念园访客较少的季节,王学广还深入到海南岛其他红军曾经活动过的黎村苗寨,采访老同志和知情群众寻找当年红军的事迹。为了适应不同的观众,王学广先后写出3个不同版本的讲稿,分别可以讲上1个小时、35分钟、25分钟。他对记者说,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纪念园随时有人接电话、随时有人接待讲解,做到游客、团队随到随讲。
  在讲解过程中,王学广还吸取听众的意见。一次一位女听众说,如果让能有一个示意图就更简单明了。王学广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建议,刚开始是用手画图,后来自己跑到琼海去买三合板来制作画图,一直到如今专门制定的地图。
  “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我的讲解得到了许多听众的掌声,听众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安慰,当讲解员,我觉得很充实、很快乐、很满足!”说到这的时候,王学广眼神之中带着一份坚定。
  为当好讲解员,苦下功夫学普通话
  年纪大了,王学广的普通话不标准,为了当好讲解员,他把3000字的解说词打印出来拿回家,拜孙子为师。
  “只要一个字发音错了,十多岁的孙子一边说‘错了’,一边拿着笔在本子上做记号,一次次的教我发音。”说到这有趣的一幕,王学广乐呵呵的笑了。就这样,王学广的“海南普通话”慢慢有了长进。
  普通话练好了,可王学广在讲解中发现,光把普通话说标准了感染力不强,还得有肢体语言配合。于是他开始揣摩电视、电影中领导人讲话时的动作,揣摩电视主持人讲话时的动作。不仅如此,就连解说语气的顿挫抑扬、轻重缓急,何时该语速快点,哪里要注意语气的表达,他都有一一研究。他还善于在讲解过程中观察听众的反应和表情,什么地方掌声比较多等细节之处。
  语言加动作,如有实物配合,更是锦上添花。在纪念园中,王学广和职工移植“革命菜”,园中用半截矿泉水瓶,种了几株“革命菜”,这样讲解中就可以向听众展示。
  经过过年的不懈努力,渐渐地王学广的讲解得到了更多听众的认可,有些人还特意前来像他取经。
  去年5月底,从广东、广西等地来海南踏访革命足迹的10余名大学生来到纪念园,王学广仍用10年始终如一的激情,讲述冯白驹当年在母瑞山带领革命队伍如何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在讲解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偷偷抹起了眼泪,听完讲解后的大学生们纷纷赞扬觉得他是一位“国家级的人才”。
  还有一次,来了一个120多人的导游团,带队的同志听完王学广的讲解,感慨地对导游们说:“你们不但要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还要学一学王老伯伯是怎么讲解的!”
  王学广说现在最想做的事,一是扩建园中的卫生间,解参观高峰之急;二是培养一个优秀的解说员。他告诉记者:“没办法,条件艰苦,待遇低,确实很难留住年轻人。”
  他还有一个愿望:“我希望我能坚持解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还有8年,到那个时候,我再第二次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