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姓的幸福生活总第109期 >2013-02-21编印

传统村落里的幸福年
刊发日期:2013-02-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做年糕。叶彦彤 摄

村里座谈会上讨论声火热。张杰 摄

为村里困难村民的孩子发放教育奖学金,激励学子苦读书。 张杰 摄
 
  大年初一,天气晴好,记者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感受着一个别样的年。
  春节里,高林村那一条条独具乡土韵味的石板村道,被村民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洁有序。每逢节假日,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搞一次大扫除。村长说:“去年咱村又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游客越来越多,收拾干净了,大家过节才心情舒畅。”
  高林村是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也是海南清代惟一探花张岳崧出生地。继2010年获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去年高林村又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在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村庄里,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一年年提高,但是,作为“传统村落”,它的传统韵味依然如旧,历久弥香。
  高林村过年当天有两个传统节目,一个是早上的村里座谈会,一个是晚上的围炉聚餐。
  记者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感受着村里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座谈的人除了村民和外出工作人员,还有当天一些慕名而来参观的游客,他们有天津来的大学老师,有东北来海南过冬的退休干部等等。
  “咱们今年要开个短会,讲短话,把时间留给更多村民提建议。”主持人的开场白给会风定了调。果然,接下来的村长报告、张岳崧教育基金会理年终总结等环节,尽管内容挺多,但时间都不长。
  “我提个建议吧,我们村一定要保护好那些古迹,这才是咱村的财富啊。”说这话的张昌君60多岁,一辈子在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听说最近有人来村里收购文物,包括石磨、石臼等,大家坚决不能卖。”村民张运恩也站了起来。
  接着你一言我一语,男女老少夹杂海南话、普通话,大伙儿谈得很是“过瘾”,但是主题都离不开村里历史文化保护意识、方式和挖掘,这可是大变化,以往座谈会聊的更多是村里生产,如何让外出工作人员出钱出力帮助困难村民的问题。原来,尽管这几年政府出钱将张岳崧的出生地进行了修缮,但眼看着祠堂、张岳崧故居等古迹越来越破旧了,村民们心里有些着急。
  “今年真的变化很大,村民们文化保护意识似乎一下子提高了。”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的张昌健对此感慨很深。为了帮助村民,张昌健夫妇利用自己的工薪积蓄,专门在村里设了一个免息借款基金,为困难村民孩子上学,创业提供帮助。但是今年的主题不是借钱还钱,而是保护传统文化。对这个变化感到惊讶的,还有在座的那些来访游客,他们被村民的热情与质朴感动了。
  春节晚上的围炉聚餐,就像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大聚会,村里的年轻人AA制分担费用,买来羊肉鸡肉蔬菜,在大庭院打“边炉”。“这样的聚餐真挺好,吃得简单,但是内容可不简单。”在上海工作的张昌德对记者说,聚餐很节约,分担下来,每人不超过30、40元,但是这样的一个聚餐,村民们和外出工作人员就像一家人吃年夜饭一样,大家从各自家庭生活聊到就业创业,再到村里的文化保护与发展,似乎都是在聊一个大家庭里共同的事。在深圳创业,张昌天有几年没回家过年了,他举杯感慨:“聊得很HIGH!争取每年都要回来过年,不然太遗憾了。”
  座谈会与围炉聚餐,在这两个春节传统内容里,记者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在高林村,在变化的生活中,已然感受到不变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