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红烛 ——记定安县中瑞学校南岭小学校长刘学松
刘学松 程守满 摄
导读:
在9月15日下午“静静的烛光”海南最美乡村教师表彰仪式上,定安县中瑞学校南岭小学教师刘学松荣获“海南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就像深山老林里的红烛,燃烧着自己的青春,带给大山孩子光明的希望。
他是大山里学生和家长心中最受欢迎的老师。每年都被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2012年刘学松被县政府评为“定安县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海南最美乡村教师”的称号。
51岁的他已两鬓斑白,但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33年来一直坚守在最偏僻的乡村小学,默默耕耘着……
矢志扎根苗寨
1967年,当年仅6岁的他背着小书包第一次去学校上课,看到站在台上绘声绘色讲课的老师时,他的心中便种下了一个梦想——将来长大要当一名老师。
高中毕业后,当他得知他通过了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很长一段时间,他高兴得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觉。因为他终于有机会可以站在神圣的三尺讲台上当一名老师了。
一个教室,竟然连个讲台都没有,这是刘学松想不到的。但在1979年的南岭小学就是这样的。
黑暗狭小的教室里,课桌上的斑驳道出了它的岁月久远;没有讲台的“讲台”上,黑板残迹斑斑;破旧的教室让人难以找到一个完整的门或窗;杂草丛生的操场上,体育设施如篮球架、乒乓球桌早已没了原来的面貌,只剩下一个架子。
南岭小学地处母瑞山偏远的地方,距离定安县城80多公里,是定安县唯一的苗胞聚居地。这里周围都是山岭,山路蜿蜒,交通极不便利,且人烟稀少。是个不折不扣的穷山沟。
南岭小学现有学生152人,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6个班级,而他负责教三年级和五年级2个班级,班里98%以上是苗族学生,他们大多数讲苗语,而他是汉族人,根本不会说苗语。
就在这样的当口,刘学松来到南岭小学任教,成为该小学一名月薪仅60多元的老师。
为了能更好的教学,刘学松决定利用课余时间和闲暇时间向班上的学生和这里的苗族村民学习苗语。
刘学松发现这里的苗民都很淳朴善良,且乐于助人,而山里的孩子虽悟性不是特别好,但是特别好学,也特勤快。
很快,他便学会了苗语,并采取“双语”教学。每次上课都是先讲一遍黎族和苗族方言,再用普通话教学。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与苗寨里苗民们的感情日渐增厚。村民们家里要是办喜事,都邀请他,有什么问题也喜欢请教他。
他班里的学生也都很喜欢他,课余时间总是喜欢缠着他给他们讲故事或者和他们玩游戏。慢慢地,他越来越习惯这里的生活,也打从心里喜欢上这个地方。
1998年,他有机会可以调任去定安县第二小学任教。面对这样一个可以离开穷山沟,到县城教书的机会。
刘学松犹豫了。工资高低且不说,在那里起码能让家里生活好些,对自己的前程也是个好的开始。
一边是光明远大的前程,一边是让人怜爱的学生们,该离开还是留下?刘学松每夜辗侧难眠。
选择,就需要放弃。他最终放弃了去城里教书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的前程。
他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和肩膀将村里孩子的希望高高托起,让更多像他一样的乡下孩子靠着知识走出大山,改变他们的命运。
社会爱心人士给岭南小学学生送书,这一刻,刘学松笑得很灿烂。 程守满 摄
将爱惠及学生
南岭村有四个苗村,离校远的近五公里,为了避免来回奔波,学生们每天大早就拎着家人备好的午饭到校就读。
暑日,皎阳似火,饭食馊臭;严冬饭菜,冰凉难咽。走读生时有打翻饭食,却又不敢声张,忍饥挨饿一整天。目睹这一幕幕,刘学松心如刀绞。
能不心痛吗?孩子们正在长身体的阶段啊!于是,每天中午,刘学松都会检查学校里的孩子是否有饭吃。
在自己的家中开个小灶,为学生们做饭做菜,把在学校里没有饭吃的孩子都带到家里吃饭。
冬天的时候,刘学松还为学生们加热饭菜。看着他们吃得香甜,刘学松的心满足了。
由于学校地处山区,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爬陡坡,涉沟壑,过小桥。
夏季多雨,雨水时常没过小桥,学生的途中安全受到威胁。每当此时,刘学松总是和学校的其他老师一起分头接送学生。
2010年10月的某天,滂沱大雨倾泻不断,河水已渐渐漫过小桥。不少放学想回家的学生只能在旁边干着急。
随着河水的不断上涨,水流很急,过河的难度非常大,刘学松毫不顾忌自身的安全,在颠簸中一只手攀扶着小桥,一只手托稳背上的学生,慢慢地一个接着一个地把所有学生都安全背过了河。
虽然汗水交加,但望着一个个蹦蹦跳跳的背影,刘学松的焦虑已经是荡然无存了。而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的时候,已是灯火通明。
在南岭小学这一寸讲台上,刘学松坚守了33年。 程守满 摄
努力和付出之后,收到的是感动和希望
长期以来的艰辛,刘学松病倒了。发着高烧的他,在医院的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全身发抖,但心里仍记挂着学校的孩子们。
病房门开了,刘学松愣住了,几十名孩子一下子蜂拥而进,全部围拢在他的病床旁。
“老师,你为我们太辛苦了,赶快好起来吧!两天不见,我们都很想你!”今年上二年级的王世雄抽了几下鼻子,掉泪了。
站在王世雄旁边的小朋友一个个也开始眼红了……不到半分钟,这些孩子们哭成一片。
“我没事的,很快就能出院了,不要哭啊!”刘学松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安慰哪一个。
看着周围孩子们脸上的担忧与期盼,刘学松的眼眶开始泛热,不断再三向孩子们打着包票:“我明天就能回去。”
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刘学松觉得他越来越放不下这里,也越来越舍不得这群懂事、贴心的孩子。
他觉得只要这群孩子能在这里健康快乐的成长,将来能考上大学,靠着知识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他就知足了。
凭着这个信念,他这个乡村老师一干就是33年。不过,他的努力与付出终是得到了回报。
今年,他曾教过的四名苗生考上本科大学,这是大山里的学生考上本科大学人数最多的一次。
33年前,他选择留在了南岭小学,放弃了自己的前程。
33年里,他由一名少年变成了丈夫和父亲,由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变成共产党员,无论自己的角色如何变换,他对村里的孩子始终如一。
33年里,他从未计较过自己付出了多少艰辛,他工作任劳任怨,与人为善,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如今,南岭小学在县委县政府的帮扶下,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助下,已经盖起了新的教学楼和食堂,并且每间教室都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另外,孩子们也有了上体育课需要的体育用具,学校周围的环境以及教学的条件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对此,刘学松内心充满了感激,而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家长的心愿,就是把这所小学办成一所完小,因为这里的学生比较小,下山到中心学校读书很不方便。
他的学生盘佳呈在刘学松的大爱的感召下,也接力坚守着,默默奉献着对大山里的孩子的无限爱心,让这爱传递下去。
春蚕仍吐丝,蜡炬还燃烧,这是刘学松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