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下一版
上一版
8:生态定安 美食天堂
总第78期 >
2012-06-28
编印
返回阅读
|
视觉导航
浓浓粽子情 厚厚缅怀意
刊发日期:2012-06-2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二十多名党员退休干部走进定安品位“三色”文化
党员退休干部走进三色 叶彦彤 摄
又是一年粽子飘香时,众多游客纷纷到定安品美食、赏文化,享受节日的喜庆气氛,二十多名省中职卫校党组织退休老干部,也远离喧嚣的闹市,到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和南曲村访古色,寻红色,品绿色——探访王弘诲名人故居,踏寻冯白驹抗日遗址,品尝土生土长的革命野菜,寻找一份宁静的乡野,缅怀昔日故人。
探访名人故居
雷鸣镇龙梅村,在昨日的雨水浸洗之后,格外清新怡人。6月21日上午,二十多名党组织退休老干部在县史志办负责人的陪同下,乘车来到了定安县雷鸣镇龙梅村。行走在细软的沙石路上,观赏着乡野的秀丽风光,感受着古色的古老建筑,这座古老的村庄映射出定安历史文化的古老气息。
走进八角殿,可以看到整体结构布局十分严谨。正脊有双龙戏珠灰塑,檐下坊间有花鸟瓜果彩绘,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后檐柱为八角形石柱,有鼓镜式石础支撑,梁柱间,骆峰木雕,瓜果走兽,十分精美,吸引了游客目光,纷纷将画面定格于上。据传,殿里原供奉万历皇帝像,早晚烧香朝拜,以示崇敬。八角殿门口左墙粘贴着网友的留言,不禁觉得墙影上斑驳的历史痕迹和现代文明的发展衔接交融一起。
据介绍,该建筑八十年代复修,是定安古色文化的一大亮点。村中有至今四百多年保存完好的三座古建筑:八角殿、王氏宗祠、太史坊。
“我们一家都住在这里,住在新建的房子里,老房子都是我们先辈的东西,有王弘诲的重画像和他以前用过的物品。”王弘诲的后人指着院子里存放的石缸、石盆、磨盘、石础说道。王弘诲的故居由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屋组成,中间祖屋比较高大,厅堂屋顶共有19排瓦片。在海南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祖屋厅堂瓦片排数越多,说明家里有人当过大官或极其富足,比较富裕的家庭为15排或17排,一般家庭有13排,由此可见王弘诲当时的社会地位。
踏寻抗日遗址
参观团随后来到了南曲村冯白驹抗日遗址,崔开勇热情地介绍当年冯白驹将军和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着重介绍了其所住过的石砌房子,如今剩下残垣断壁,留下饱经风霜的沧桑。
“这里原来是土路,后来政府投入几十万,修了八百米道路,现在交通便利了很多,抗日遗址也在逐渐完善,这块抗战碑,据考证是省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崔开勇说道。
在这些退休老干部中,有些曾经参加南下大军作战,为中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看到冯白驹抗日遗址时,那段在硝烟中的峥嵘岁月像泼墨般在宣纸晕散开来,散落的记忆被重新编织,那段光荣岁月的画面浮现在脑海。他们笔直站立,敬仰之心犹然而生。
被誉为南曲村“名誉村长”,原定安卫生局局长的王昭成告诉记者,其中较新的石碑立于2000年,碑上写着“冯白驹将军抗日驻地遗址”,由雷鸣镇南曲村村民所立。石碑原本立于国民党时期雷鸣乡乡公所所在地雷鸣村,后来被抬回了南曲村。文革时期,村民偷偷把这块石碑放在水井边,保守着这块石碑的秘密。直到2010年,王昭成提议将这块石碑放置到冯白驹抗日驻地遗址,建起南曲村抗日纪念园。
品尝革命野菜
游览之余,几位退休老干部还采摘了些在南曲村随处可见的野菜。“这是革命菜,是抗战时期出名的野菜,我们摘点野菜吃,纯天然绿色食品,而且能调剂口味。”党支部书记王明花对记者说。
据介绍,革命菜又名野茼蒿,是海南中部五指山区常年生的野菜。它以其丰富、水灵的外观,清香嫩滑的口感博得人们的喜爱。据说,冯白驹领着战士采野菜时,发现一种半人多高、形状极像蚕豆苗的野菜,一尝,叶嫩茎脆,味道也不错,此后就靠着这种无名野菜度日。这种野菜为琼崖革命立了大功,冯白驹将它命名为“革命菜”。
在秀美的南丽湖畔饱餐之后,曾经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退休干部跳起一支舞,表达自己内心的喜乐和对现今生活的向往。许多退休干部坐在湖畔感受着夏日凉风,他们的脸上留下了岁月刻痕,嘴角却洋溢着今昔幸福的笑容。
复制链接
下一篇
上一篇
返回目录